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8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6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俄罗斯天然气的储量和开采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天然气工业是俄罗斯燃料动力工业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主要的天然气产区。这里的天然气不仅储量大,而且质量高,是俄实现与亚太地区国家能源合作的重要基础。天然气工业集团是西伯利亚地区天然气资源国际合作的主要运作者,依靠控股公司实现对西伯利亚地区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及运输。  相似文献   
62.
西伯利亚研究》创刊于1974年,迄今正好40个年头.这40年,可以说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也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苏联、俄罗斯研究从起步到成长的40年.如今,我刊已成为我国俄罗斯研究领域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3.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位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两个西伯利亚荒凉小镇近年来饱受一种怪病困扰。不少村民受到神秘因素影响,像“睡美人”一样昏睡不起,有人甚至连续睡了6天。  相似文献   
64.
近年来,俄罗斯明显加大了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力度,推出了一些新的政策和举措。很多迹象表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社会发展有可能进入一个新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也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随着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互访,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65.
因纽特人(Inuit)全球共约14万余人。其中丹麦(格陵兰岛)约5万人,加拿大(努纳维特、纽芬兰和拉布拉多、魁北克、西北地区)约5万人,美国(阿拉斯加)约4万人,俄罗斯(西伯利亚)约2000人。这些地方都属于北极地区或亚北极地区。尽管分布地区广大,但因纽特人却保持了文化的一致性。例如,从阿拉斯加北部到格陵兰岛,他们的语言虽然划分为许多方言,但能互相交流。  相似文献   
66.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在西伯利亚地区出现了信用合作社,在十月革命前大约半个世纪时间里西伯利亚信用合作社得到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信用合作社联盟。西伯利亚合作社及其联盟为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低利息贷款,为西伯利亚的农民提供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帮助居民销售商品。  相似文献   
67.
《西伯利亚研究》2008,(1):F0004-F0004
特瓦共和国地处亚洲中部、东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毗邻阿尔泰共和国、哈卡斯共和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次克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气候属于大陆性气候。南北距离为420公里,东西距离630公里。主要河流有大叶尼塞河。  相似文献   
68.
西西伯利亚的汉特-曼西自治区在苏联及俄联邦石油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资源开发在给该地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当地汉特人、曼西人的传统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对此做出反应。土著民族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任何国家和地区在进行石油资源开发等社会生产活动时都应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而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9.
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过程中,俄政府随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包括需要大量劳动力、资金大大超出预算、列车通过能力低等几方面。为此,俄政府动员全国各阶层人士投入铁路建设中,甚至在工地上也可见外国劳工的身影;以财政大臣维特为首的政府官员想方设法筹措铁路建设资金,确保施工进度;针对列车通过能力低,领导铁路修建的部门采取了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铁路运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70.
十二月党人是俄国的爱国主义者,他们发动的旨在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失败后,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十二月党人并没有因为被流放而沉沦,而是为西伯利亚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鞠躬尽瘁,他们对西伯利亚教育事业的贡献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