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37篇
中国共产党   101篇
中国政治   151篇
政治理论   28篇
综合类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一、政治博客的兴起及类型作为博客众多类型中的一种,政治博客主要以实效性的时政内容为主,是在网络上发表政治性网络日志的政治人物或关心政治的公民表达个人政治见解、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或者实现政治诉求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政治博客的"破网而出"最先肇始于美国。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  相似文献   
212.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宪法关于人民代表言论免责权的具体内容,比较分析了该权利起源、理论、内容及与公民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及保障该项权利的意义。  相似文献   
213.
邵自红 《河北法学》2007,25(7):43-49
民意机关代表在机关内的发言、辩论及表决不受其他机关的追究是代议制政府的基本要求.探讨代表言论免责权的起源、理论依据及其范围,并对中国现行的代表言论免责权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14.
215.
论言论免责权的限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规定议员具有言论免责权,莫不在于鼓励并保障议员勇于发表政治意见,表达民意,并借以形成国会的意志及意见,但并不是说该权力可以不受限制。议员或代表拥有言论免责权,可以溯源到英国1688年的《权利法案》,该法案第九条规定"议员在议会内的演讲、辩论或其程序,不得在任何法院之中,或议会外之任何场所,予以弹劾或追诉。"在18世纪末立宪政体兴起之后,言论免责权广为西方国家宪法所采纳。  相似文献   
216.
陈红梅 《求索》2006,(6):132-133,171
诽谤性言论是指以口头、书面、印刷或者电子媒介等形式通过捏造事实损毁他人的名誉,以降低社会对其的评价或者阻止第三人与其交往或交易的言论。它具有诽谤性、虚假性、发表性、确定性等特征。一般而言,发表诽谤性言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但发言者可根据抗辩原则来主张免除或者减轻自己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17.
木易 《今日海南》2005,(10):42-43
一手写言论,一手写新闻,一手做编辑。廖述毅就是这样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用手中笔开拓他热爱的新闻事业。廖述毅大学毕业到海南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4年多以来,多次在新闻第一现场完成急难险重的报道任务,撰写了多篇新闻言论作品。一分耕耘。  相似文献   
218.
正当人们为中国“入世”欢欣鼓舞之际,国内某些媒体和舆论却频频地惊呼“狼来了”!如某报在谈到中国加入WTO后,洋医院将“大举进入”,提醒国内医院,必须“严阵以待”、“守住阵地”,大有与敌开仗的架势;又如一位权威人士在一次报告中谈及按照“入世”规则.国外资本将率先进入中国的铁路货运,几年后可能会出现“外资铁路”时,忧心忡忡地预言中国铁路“前景未卜”。这些言论和观念,无疑把WTO当作一头龇牙咧嘴的“大灰狼”,  相似文献   
219.
民意代表的言论免责权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意代表的言论免责权与议会制度有着密切的同生共长的关系; 没有言论免责权, 就没有现代意义的议会制度, 从而也就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它的设置并非为议员的私益着想, 而是议会特权的反射权利, 是人民最根本的权利之一。言论免责权已成为当今民主国家议事规则中的一项共同内容,但由于各国立法沿革与具体规定的差异, 言论免责的范围及所受保障的程度与方式也有不同。通过对言论免责制度的历史考察和比较分析, 不仅能使我们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宪政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而且能为完善我国的宪政制度提供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220.
针对信息网络中虚假言论引发的犯罪现象及其向现实社会蔓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与司法难题,"两高"通过颁布抽象性司法解释的形式为运用刑罚手段规制网络中的虚假言论行为提供了可行性依据。由于我国的传统《刑法》立足现实社会,现实中《刑法》在应对虚拟网络犯罪时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出台抽象性司法解释来应对网络言论失范行为及其新型犯罪样态时,应当以"维护网络秩序"与"适应网络特点"为向度,并恪守刑法的谦抑性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