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熊杰 《党史文苑》2011,(10):55-56,59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撰写了许多优秀的著作,涉及了政治、哲学、经济、文学、军事等广泛的领域。他们的著作通过翻译被传播到了中国。新中国成立前是它在中国译介的关键时期,绝大部分著作是在这一时间完成。它的译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不系统到系统的过程。总的来看,它的译介主要通过三种渠道,经历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32.
金庸武侠小说享誉国内外,影响力经久不衰,引起世界文学史家和翻译家的广泛注意。《神雕侠侣》是金庸武侠小说代表作之一,迄今为止已被译介到多个国家,在越南已有潘景忠(Phan C?nh Trung)、武才陆(V?Tài L?c)与海鸥子■、黎庆长■三个译本。其中,潘景忠冠名Th?n ?iêu??i Hi?p(《神雕大侠》)的译本,在越南取得了较大成功,产生了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章拟从译介学角度,立足“创造性叛逆”和文化适应双重理论,对潘氏译本进行系统考究。结果显示,这两种理论的有机结合与运用,高度切合越南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思想观念。潘氏译本体现了中越传统文学内在联系的若干特点,既生动诠释了中越文学和文化密切的内在关系,也给新时代中国典籍外译活动提供了新的启迪与思考。  相似文献   
33.
34.
《炎黄春秋))2010年第10期发表了一篇署名李玉贞的文章,题为《一部颠覆性著作:〈二十世纪俄国史〉》(以下简称“李文”),介绍安·祖波夫主编的《俄罗斯史(1894-2007)》一书。“李文”刊发后,借助网络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35.
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翻译,其关注度目前尚有不够。异化翻译观能有效地保存源语言的文化元素,从异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民族民俗文化译介的策略与传播意义,以弘扬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6.
对于外国文艺理论的译介,构成了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资源,60年来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始终是与国外文学理论著作的翻译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的翻译受到政治理性的指引,80年代的翻译活动是在启蒙理性的统领下进行的,而90年代末开始的新世纪的翻译工作则是受学术理性的驱动.这些外国文艺理论资源对于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话语系统和批评方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赵丹 《湖北社会科学》2014,(2):93-95,99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元素,而对富含哲学伦理的儒家典籍的译介可以有效确立本民族的文化身份,提升国家形象。在梳理儒家典籍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发现,传统译介存在被扭曲割裂的现象。在文化自觉意识的关照下,应该根据不同的受众来翻译儒家典籍,进一步满足西方受众阅读中国典籍的需要,最终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38.
中国译介对威廉·戈尔丁作品历史与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冬生 《前沿》2013,(20):150-151
80年代初,威廉·戈尔丁的作品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尤其是1983年威廉·戈尔丁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国译介对威廉·戈尔丁作品的翻译、介绍和评论逐渐热门起来.本文从威廉·戈尔丁作品在中国传播的三十多年为历史跨度,回顾梳理了威廉·戈尔丁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发展历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共同促进对威廉·戈尔丁作品译介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9.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族地区以来,曾以佛教赞诗、格言、诗歌、散文注释等形式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藏族地区独特的历史语境和文化氛围下,通过不同藏族作者的翻译与改写,摩诃故事逐渐融入藏族文学发展史中,演变为具有"藏文化特色"的经典故事.《殊胜赞》《胜天赞》及其注释是摩诃故事在已知藏文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打开了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史诗的最初窗口;随着佛教在中国藏族地区的再度复兴,部分藏族史书将摩诃故事迦尔纳的出生情节"挪用"到第一代藏王的身世建构之中,推动了聂赤赞普"印度出身说"在藏族历史书写中的流行;格言诗集方面,萨迦班智达在《萨迦格言》中首次将印度史诗与藏族格言体裁相结合,成为摩诃故事在藏族文学发展中的新形式;《诗镜》自13世纪传入中国藏族地区后,对藏族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广泛传播无形中助力了摩诃故事的流传;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藏族地区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摩诃故事:根敦群培译《薄伽梵歌》集中体现了摩诃故事的思想精髓,为当时的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及印度教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拉敏·益西楚臣著《般度五子传》全文以诗体形式写成,体现了藏族作家的创造性,是近代藏族文学作品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40.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谚语有其特殊的存在意义。不同民族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孕育出了极具语言特色和文化特质的谚语形式,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因此,做好少数民族谚语译介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意义重大。以此为据,结合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现实条件和主要路径,少数民族谚语对外传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海外汉学家译入、中外同行合作、作者与译者合作、作者自译和中国译者逆译五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