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8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118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松树大屋,是我在文昌的一个意外惊喜。它坐落在离文昌市区约10公里的头苑镇松树下村,掩映在一片山林碧树丛中,褪了色彩,少了喧哗,添了凋敝,增了老态,却坚持着骨子里的大气与奢华。墙上的灰刷刷往下掉,绿的枝叶却争相从夹缝中横空出墙。草木在这宅院里疯长,点缀着这里  相似文献   
82.
李勇  吴昊 《八桂侨刊》2016,(1):45-55
侨乡是在某一地域内,由于一定时期内持续和较大规模地向国外移民,在移民网络、移民跨国实践和侨汇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导致移民输出地家乡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发生整体性变迁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在闽浙等传统侨乡的非传统侨区,以及在东北、部分内陆省份和沿边出现了一系列的新侨乡,对于此类新侨乡现象,学术界尚缺乏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透过对延吉田野的多纬度理论解析,从侨乡形成过程而非以给定社会指标(比如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人口比率等)的方法来判认侨乡,阐释和解读前述定义下新侨乡的形塑。  相似文献   
83.
19世纪中叶以前,华侨与家乡的联系主要依靠往返海外与国内乡里的水客。本文认为,正是这些往返于海外和闽粤侨乡的水客,加强了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的联系。水客不仅是侨批业的创始人、金融网络的建构和经营者,而且也是海外移民网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4.
说出我的爱     
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之一,“侨”是福建的特色,也是福建的社会资源。如果把福建的“侨”比喻成金字塔,在塔尖上的有陈嘉庚、黄乃裳等;在塔身和塔基上的是为数众多、看似普通的华侨和归侨。  相似文献   
85.
北港又名大员、台员、安平,它是明代台湾最有名的港口。谁是北港的最早开发者?有人认为:是荷兰人建立热兰遮城后,才有了大员港;也有人以为:是日本商人在台湾的鹿皮贸易造就了北港;其实,福建渔民才是北港最早的发现者,明代北港最早是一个渔港,而后成为贸易港口。在北港的发展史上,闽粤移民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即使其后荷兰人占据了北港,但福建商人仍在北港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6.
本文选择厦门曾厝坡自然村作为研究对象,将口述访谈与文史资料相结合,试图重构近代以来百余年间曾厝坡的历史,并通过与塔头村的比较,剖析一个侨乡从形成、发展到逐步衰落的过程。本文指出,侨乡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必然有其兴衰的历程。任何地区的发展都是与时代、大地区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也只有找到真正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才能取得最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7.
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进程中,慈善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慈善捐助为许多大学生实现了梦想,然而现代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如资助模式单一,资助效果评估机制匮乏,思想教育与贫困资助不匹配等。五邑大学依托侨乡浓厚的慈善文化,开创了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和独特的资助模式,宝贵的经验可供其他高校借鉴,以探索高校贫困生"脱贫"的新路径,进一步完善贫困生的认定体系,以慈善文化培育高校青年。  相似文献   
88.
林长华 《侨园》2011,(1):23
在同风同俗的福建闽南和台湾侨乡,红龟粿是民俗中必不可少的吉祥食品。这种碗面大小的红龟粿,状如隆起的龟背,粿皮加入少量红色食用染料。两岸"红龟"一个模。记得笔者的台湾亲戚回祖居地闽南探亲时,大家一齐动手做过红龟粿。每一道工序如出  相似文献   
89.
浙江是全国重点侨乡。据统计,目前,旅居世界各地的浙江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共计150多万,分布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近150万。近年来,省侨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  相似文献   
90.
辛亥革命以来,海外华侨积极参与中国政治。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战乱不断,华侨对侨乡社会尤其关切。十九路军入闽受到海内外的欢迎,但随后发起改旗易帜的福建事变却未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华侨基于对全国抗日形势、十九路军在侨乡的作为及事变前景的分析,对福建事变各持不同态度,或声援、或抵制、或旁观。虽然福建事变昙花一现,但它再一次展现了华侨参与侨乡政治的热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