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4篇
  免费   18篇
各国政治   203篇
工人农民   39篇
世界政治   1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5篇
法律   201篇
中国共产党   31篇
中国政治   79篇
政治理论   626篇
综合类   5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唐昊  陈乔之 《东南亚研究》2007,(1):16-20,34
军事政变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行动.本文试图通过对泰国军事政变的分析,探讨在发展中国家军人干政的原理.本文认为,政变的发生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因素和政治制度因素,其中政治参与的无序化与领导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是引发军事政变的最重要原因.虽然军人干政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在现代社会,军人干政已经不适应甚至危害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应该从调整社会结构、扩大政治参与和提升政治制度化水平等三个方面持续地付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2.
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华马两族执政党的不同地位、政府公共职位的族群分配比例以及选区划分的族群利益倾向,探讨马来西亚族群政治分层以及族群在政治领域存在的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华人明显处于政治弱势,在族群权益博弈中的地位由此大为削弱.  相似文献   
103.
104.
Abstract: The rate of turnover within parliaments remains an understudied area of research. The present paper contributes to filling this gap by presenting the first comparable macro‐level data on legislative turnover in the 26 Swiss cantonal legislatures. In examining the strikingly different levels of turnover in sub‐national Swiss parliaments between 1993 and 2011, the focus is on politico‐institutional features. Multilevel models reveal that two hitherto neglected institutional variables are correlated with legislative turnover. In addition to the reduction of parliamentary size, we find the strength of a cantonal parliament to affect turnover rates on the Swiss sub‐national level. Moreover, we show that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ignificantly promotes parliamentary elite circulation. Among the non‐institutional covariates, we find that electoral volatility is also relevant in explaining legislative turnover rates.  相似文献   
105.
In this article, it is proposed to differentiate political cultures in two dimensions. First, inspired by Habermas' distinction of the contents of discourse, a distinction is suggested between moral, ethical‐political and pragmatic elements of political culture as well as of an element of culture of balancing interests. Second, inspired by Kohlberg's stage mode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for moral culture, a distinction is similarly suggested between two pre‐conventional, two conventional and two post‐conventional collective stages of political culture. It can be shown that from a normative point of view, only deliberations made in a post‐conven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can produce reasonable or at least fair results.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indicate processes of direct democracy as the method for promoting post‐conven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The more liberty that the citizens have to formulate and trigger processes of direct democracy, the more one can expect from them to generate post‐conven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相似文献   
106.
东南亚华人青年如何看待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研究东南亚华人青年对民族关系的看法和态度。结果表明,大多数华人青年认为,他们在政治上认同居住国,但在文化和民族认同方面则仍然保留华人特色  相似文献   
107.
检测p30确证精斑有下列几种方法:免疫扩散,免疫电泳,交叉免疫电泳,胶乳凝集抑制试验,薄层免疫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就灵敏度而论,则以  相似文献   
108.
中国法史学基础问题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法律史学是在传统法律史学和外来法律史学的双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确认识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性质,对完善这门学科的独立品格,促进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现代法学理论,特别是运用部门法理论去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史材料,是中国现代法史学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但不应简单地用部门法理论、现代法理学的一般概念去比附评论中国传统法史材料,使中国法史学研究带上过分浓厚的现代色彩。应重视法史学研究的学术批评问题,提倡既非庸俗吹捧也非恶意贬低的高水平的独立评论。  相似文献   
109.
常安 《现代法学》2006,28(2):174-185
通过对1993-2004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的法学类项目类立项资助项目相关指标的分析,来展现我国目前法学学术生产格局的大致状况及其背后动因;并通过与经济学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比较以及对法学类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在社科基金项目中所占比例等数据的分析,来呈视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地位变迁,以及这种变迁背后的权力———知识格局。  相似文献   
110.
宪法解释的可能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宪法逐渐由文本融入社会现实,成为民众生活模式的一部分。因此需探讨宪法解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需要以德国宪法解释模式为基础整合美国模式,形成中国的宪法解释模式。宪法解释由学说、操作、规范、程序构成,而生命体、约法、母法、根本法等宪法隐喻形成宪法解释的意义网络,宪法解释学有助于理解中国立宪政治的民情、生成对于宪法的信心乃至信仰、推动中国宪政的程序理性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