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1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There is substantial evidence that catastrophic events, including terrorist attacks, lead to increased level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especially in communities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incident. Some scholars also argue that these events disrupt social orga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many contend that these incidents produce social cohesion as community members coalesce to help each other in time of need. These ideas have resulted in competing hypotheses in the literature. The first is that violence will increase in the wake of catastrophic events due to heightened levels of individual stress and community disorganization. The second is that violence will decline after these events because of increased social cohesion, especially in the face of an outside threat. In order to test these competing hypotheses, we employed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 techniques to model the impact of the Oklahoma City bombing and the September 11 attacks on monthly homicide counts at the local, state, and national level. Unlike prior studies that provided evidence of an effect but did not use rigorous time-series techniques, we found no support for either of the competing hypotheses. We conclude that while such catastrophic events may have an effect o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well beyond the immediate impact of the incidents, these effects are not strong enough to influence homicide rates. 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相似文献   
202.
通过对成都维吾尔族外来务工经商群体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案例,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受访群体的人口学特征、工作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研究,重点反映这一群体的利益诉求及内心感受。从而思考如何从公法层面充分保障其权利以及加强管理,为政府决策与社科研究提供参照和实证依据,使他们能够充分分享国家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  相似文献   
203.
新时期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建构不同社会阶层的平等协调融洽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内蕴和基础。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的生力军和主体,其城市融入状况直接影响到自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以维护社会稳定为视角,探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阐释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及困境,进而对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出对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4.
公安文化乃是隶属于警察队伍自身的各种文化元素的复合体。公安文化除了固有的历史传承性因素之外,其形式与内容往往伴随着时代与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更新。在新时期复杂的内外局势交集中,警察队伍所承受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使其自身的凝聚力与战斗力重新面临着检验。公安文化建设正是为此得到推动与深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呈现百花齐放之势。福建省福清市公安局文化惠警工程的实践与成效,无疑为新时期公安文化的建设展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5.
大旅游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体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名城普遍存在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苏州作为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坚持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解决好旅游发展同城市建设的协调问题,打破条块分割,实现旅游与城建、古城保护与开发的有序联动;必须强化苏州特色,在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继承传统特色的同时,真正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注重营建古城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要解决好“水”、“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环境问题,搞好城市绿化工作,以生态的改善保障人与生态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和苏州旅游业的长久兴旺。  相似文献   
206.
在讨论社区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 ,已有文献大多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讨论 ,忽视组织成本的影响。实际上 ,组织之间的联系存在着明显的交易费用问题。交易费用是影响组织分工的一个重要变量。论文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探讨了社区组织与政府组织在科层组织系统内部实行分工协作的可能性和实现性 ,提出了社区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提出了社区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07.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回族社区建设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城市回族社区建设的需要,从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功能及工作方法和技术的分析入手,认为社会工作已经构成城市回族社区建设的新要素,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使城市回族社区建设获得更大的绩效。在此基础上就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回族社区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8.
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长春市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将受到重大冲击,因此,长春市农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WTO规则,加大对长春市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创建新的农业经营体系,加快长春市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9.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道路拥挤、交通秩序混乱,道路交通设施增长速度低于城市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交通管理手段落后等诸多问题和矛盾急待解决。  相似文献   
210.
现代服务业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优化社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加快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是:加大投入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兴办现代服务业;降低门槛鼓励从事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