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37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1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1.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City of London has tended to focus on its ‘structural power’, while neglecting political and narrative agency. This paper acts as a corrective by presenting evidence to show that since the financial crash of 2008 the political terrain the City operates on has become more contested, crowded and noisier. The contribution develops a middle course between a positive assessment of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relation to global finance, and a more pessimistic reading. We demonstrate how macro-narratives and public story-telling both construct and contest City and financial sector power. In a new pattern since the financial crash, NGOs have moved from campaigns of limited duration and narrow focus, to a more sustained presence on macro-structural issues. Adopting a supply–demand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governance and regulatory change, we look at the emergence of TheCityUK as a new advocacy arm and the strategies of three of the more prominent and focused NGOs that have mobiliz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crash: the Tax Justice Network’s (TJN) use of the ‘finance curse’; Positive Money on private endogenous money creation; and Finance Watch counterweight strategies at the level of the European Union. We suggest these mobilization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a more concerted and orchestrated construction of a global institutional civil society infrastructure in finance (a global financial public sphere) to achieve greater access, resources, scrutiny and oversight for a range of specialist expert NGOs.  相似文献   
212.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太原市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依托,是实现太原市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人们观念陈旧、产业意识淡薄、多元投资体制尚未建立,加之人才结构不舍理等,使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运作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处于初级水平。要加快发展太原市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必须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响文化品牌,把更多的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213.
城市化伴随着人口及资源的高度集聚,必然引发城市承载的边界问题。如何解决当下的大城市发展困境是对可持续发展提出的重大挑战。作为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新加坡在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上取得了瞩目成果。本文基于承载力和韧性城市两大理论,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分析框架。新加坡在资源高效利用、基础设施配置体现人文关怀、产业转型与空间布局并重、围绕"组屋"提供公共服务、建设智慧政府等方面的实践做法值得学习借鉴。未来我国城市建设应该精准规划与减量规划并行,坚持以人为本,重视"里子"工程,融入城市更新,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政府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14.
我国已引入城市规划公众参与逾十年,已到应当也可以反思之时.在此时期,其制度设计建构、运行情况均备受关注,但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因此通过理论基础的寻找、评判,确定适当的政府与公众、国家与社会关系定位十分重要.随着公众参与的不断深入,应妥当设置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建构,改进参与所赖以运行的沟通中介机制,在制度内进行自主、理性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215.
生态园林城市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是要加强生态法制建设.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生态法制建设的目标.通过界定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入手,分析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法律法规的现状与不足,探索如何更好地健全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法律保障,对完善我国的环境法治应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1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临沂市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追求的目标与归宿,生态足迹模型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定量研究的依据。利用山东省临沂市2007年统计数据,对临沂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进一步算出了本地区的生态赤字,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然后,对本地区的万元GDP生态足迹、人均生态协调系数和生态承载缺陷度进行了计算,在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对临沂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17.
当今世界,收缩城市作为一种全球性、地方性、复杂性、多维性的现象,逐渐引起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基于此,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9座地级市为例,从经济、人口、空间地理、行政4个维度出发,通过2008-2017年各城市统计面板数据、灯光遥感数据DMSP/OLS的采集,初步建立了由44项潜在反映收缩城市特征的指标组成的识别体系。在此基础上,论文利用无监督学习中的K均值聚类算法与定量方法中的因子分析等方法划分了城市类别,并通过定性分析初步探究了其中收缩城市的形成原因。结果显示:根据论文最终构建的收缩城市综合识别体系对所研究城市的考察,肇庆、江门、惠州属于"人口流失型收缩城市",具有低城市扩张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第二、三产业就业水平等特点。此外,(1)深圳、(2)广州、(3)珠海、中山、东莞和佛山,分别被划分为(1)"全面型扩张城市"、(2)"空间稳定型扩张城市"和(3)"稳定型城市"。而自然条件局限、地区政策引导缺位、区域内基础设施不配套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是该地区收缩城市出现的成因。  相似文献   
218.
近年来,世界部分地区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我国也已成为暴力恐怖袭击受害国之一。如何应对和处置暴力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严峻挑战。大城市公安机关应当借鉴境外应急机动部队运作的经验,加强大城市公安"轮训轮值"机动部队运作机制建设,从而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突的能力与效率。  相似文献   
219.
"桂林抗战文化城"在抗战时期成为一道耀眼的景观,而在今天,它仍然具有当下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从再现辉煌历史成就、成为城市响亮名片以及提供参考借鉴三个方面对"桂林抗战文化城"所具有的当下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桂林抗战文化城"之现今价值与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将其所具有的精神及现代意义用于桂林未来发展与建设。  相似文献   
220.
陕西省铜川市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工业老城。在转型成为生态宜居的养生休闲城市的路子上,如何治污降霾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在集中整治突出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加大投入力度,营造社会氛围,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等方面下工夫,才能打好这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攻坚战,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