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4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当下中国处于转型期,法学/学术同样如此,不同思想此起彼伏,甚为壮观,新道统法哲学就属于此中的一环。新道统法哲学主要包道统思想的研究和传统社会秩序构成原理的研究。但当下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以传统秩序构成原理作为新道统法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存在诸多疑问的,因此需要加以反思、批判和推进。  相似文献   
32.
儒家生命哲学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有着内在联系。发掘儒家的生命哲学智慧,可以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丰富的养料,对于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陶渊明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志为善,曾几次出仕,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之路。无奈社会现实黑暗腐败,在几次反复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躬耕田园。陶渊明晚年有道家之风,超然物外,他用其清贫的归隐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4.
中国将自身的固有思想和印度思想融合后,产生了禅宗和新儒学两种创造性的宗教思想。韩国狂热地接受了这两种思想。有趣的是,如今这两种思想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难觅踪迹,而在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却能够轻易找到。可以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依然保存着这两种思想的国家大概在全世界也只有韩国了。例如,现在韩国的僧侣还在沿用中国唐朝时僧侣背诵的礼法文,普通韩国人举行婚礼、葬礼和祭祀时依然遵循中国的朱子家礼。  相似文献   
35.
刘凝是清初江西的儒学家,天主教徒,宋元之际著名学者刘壎之后裔,编撰了17世纪中文天主教书籍序跋集《天学集解》。马若瑟是康熙年间来华传教士,耶稣会“中国索隐派”的重要代表,传教士中的汉学大家。马若瑟在江西传教时,与刘凝结下深厚友谊。刘凝在小学考据方面的治学风格影响了马若瑟对中国语言与经典的研究。通过考证刘凝与马若瑟的学术交往,重点分析两人在基督信仰、治学方法与经学研究几个方面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揭示出身处文化夹缝之中的儒家基督徒与来华传教士,如何诠释中国的文本和思想,弥合中西文化之差异。  相似文献   
36.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社会刑罚的文明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维护君主专制、作为刑讯制度的思想基础及其自身的绝对化,它对酷刑现象在传统中国社会长期、广泛地存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37.
在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泉州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生态群落,具有尊重保护自然,维系崇尚和谐的特点;同时,泉州传统文化通过儒家文明“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自然观、社会观。呈现出对自然、动物、居所环境和人关系的正确认识,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共生、文质彬彬、生生不息的风貌。泉州传统文化还对未来生态城市建设的进一步规划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38.
领导干部的领导力都根植于他所在的文化土壤。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意识形态,蕴涵了丰富的领导力素养。领导干部面对我国当下的人文环境如何吸取儒家文化中道德至上的理想主义,家国一体的天下情怀,以人为本的民本意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和允执厥中的中庸之道素养,将西方领导科学中的管物之术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管人之道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共存,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想的平衡,以达到领导力的提升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9.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商鞅在总结六国变法的历史实践和学者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推行的治国方针,并非秦制独然,秦始皇"焚书"又把这个传统推向极端。汉代继续了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治传统,张家山汉简《史律》更丰富了对这一传统的认识。二者的差异在于,汉朝的教育是官、私并举,儒法互通,从而奠定了中国政治传统的教育和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40.
胡仁智 《现代法学》2006,28(4):181-186
孔子思想是第一次文化轴心时代人类思想的伟大创造,儒家社会理想的本原是“和谐”。孔子纳“仁”入“礼”,希望通过体现以民为本的社会正义观的“礼法”体系去整合社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在孔子的利、义观中,个人之“利”与个人之“义”并不相互冲突。孔子的“义利”观体现了法律的利益调控功能与正义价值的和谐统一,与和谐社会的法治理念有契合性。孔子思想中所体现的“利”与“义”的和谐统一观,对今天以社会和谐为目标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