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10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4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8篇
法律   38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34篇
政治理论   123篇
综合类   3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根据对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领导的访谈,笔者认为华文媒体在国际舆论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们帮助华人融入当地文化,互相沟通;积极传播大中华文化;与中国媒体相互配合,扩大有利于中国的正面国际舆论。但是华文媒体也存在受众面窄、规模小、观点偏激、缺乏高度和影响力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华文媒体首先要掌握对媒体的主导权,另外要加强华文媒体之间的联合、与当地主流媒体的合作以及与中国各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902.
2008年5月23日,国际法院对新马岛屿之争做出判决,将白礁岛判给了新加坡.国际法院的判词表明:有力的证据,即官方在争端事项上代表政府权力行使的言词及行为是新加坡赢得白礁岛主权的关键.因此,进行相关研究,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中国与他国之间的领土争端解决提供充分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法院对一些证据效力的判定也启示我们:在涉及领土争端的问题时,国家间关系的利益权衡固然重要,但在权衡时,也要尽可能地考虑这种权衡将来在法庭上可能产生的证据因素和影响.  相似文献   
903.
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以及东北亚国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7年起,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中美日三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这三国的综合国力均在世界前列,在东北亚更具显著优势。全球化时代,中美日三国在本地区凝聚着更多利益交汇,同时,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研究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核心是抓住中美日三个主要行为体,并以东北亚存在的两大冷战遗迹为线索,通过分析朝鲜半岛与中国台湾两对分裂与统一的矛盾,构建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在矛盾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增进三国间战略互信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共荣。  相似文献   
904.
东北亚国际合作机制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这一议题进入具体讨论的阶段。由于地缘冲突、安全困境等多种原因,目前东北亚地区还难以推行以国际机制或国家理性选择为基础的国际合作机制。从政治外交、经济、人文等合作机制的发展状况来看,目前韩中关系正朝着更高的合作方向发展,这可以说是东北亚国际合作机制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参照。不过,这其中的一些困扰因素仍然不可小觑。本文主要从经济、政治外交、社会文化三个方面讨论韩中关系的发展,由此分析韩中关系对构建东北亚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意义,探讨韩中两国尚未解决或难以妥协的矛盾分歧对东北亚国际合作机制的构建及其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05.
本文主要以韩国的“中国学”与中国的“韩国学”的研究趋势比较为讨论内容。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中国学”一样,中国的“韩国学”也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界的新兴学科的分支。在韩国,“中国学”已经作为最重要的地域研究分支得到巩固。在中国,“韩国学”虽不能与美国学或日本学等相比,但也正成为重要的地域学分支。这不仅是两国发展趋势的反映,也是两国学术交流的发展趋势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了韩中两国相互关系的发展,而且在两国学术上也具有开始从与过去确实不同的角度认识关于对方重要性的意义。两国这种关于对方国家的研究,与民众文化的相互交流一起,促进了两国人民关于对方国家的理解,扩大共有知识,对长期的新的文化特性的构筑  相似文献   
906.
赵思洋 《东南亚研究》2020,(2):1-15,153
反思是知识分子矢志不渝的使命与责任。面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作为非西方国家的、受到启蒙精神洗礼与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熏陶的中国学者,庄礼伟教授始终站在反思主义的立场和视角上,慎思国际关系中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国际关系中人的价值及其消失,以及世界政治中“边缘”视角的意义。面对混合着“传统”与“现代”多重面向的东南亚国家与社会,作为同属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学者,庄礼伟教授通过对东南亚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危机与困境、传统东方文明和基于西方经验的现代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反思,赋予作为现场的东南亚研究以普遍的理论性与深刻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907.
董惠江 《北方法学》2009,3(6):37-54
作为票据法国际统一活动的最新及最重要的成果——联合国《国际汇票及本票公约》,已在1988年通过并于1990年开放签字,但我国大陆至今仍无比较集中的研究文献面世。虽然该公约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国际票据”,并不是同时适用缔约国国内的票据法规范,但是,对其加以研究无论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往来时票据的运用,还是我国将来国内票据立法的修改,都是必要的。因为该公约内容表现出的对两大法系差异的取舍,主要体现在票据抗辩制度的设计上,探讨该公约中作为票据流通保护的票据抗辩和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勾勒抗辩排除规则的基本构造十分必要;同时,因为该公约的内容和形式过多地反映了英美法的特点,所以以日内瓦法传统的抗辩分类体系对公约的规定予以解说,以减少我国学者对公约的抵触感。比较分析两大法系与该公约相关内容,检讨我国的现行相关制度,并以此努力拓展票据法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908.
孙笑侠 《现代法学》2001,(1):150-151
李龙教授与汪习根副教授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法理学思考》一文从法理学的高度探讨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作者准确地把握了当今国际关系的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在把握了时代脉膊的同时进行了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09.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确立的RIO+20议程对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机构改革问题作出了重大调整。虽历经20年的积累,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国际法规范松散而总体缺乏约束力。RIO+20后联合国创设了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以取代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但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机构改革的方向仍需以环境议题为主,探索不同形式和不同重点的组织模式,以促进国际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10.
中国的国际法学: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国际法学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国际法和国际法学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足,国际法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国际法学研究与国内法学研究脱节,国际法学研究的基础薄弱,国际法学的研究队伍青黄不接等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整个社会对国际法和国际法学确立正确的认识、提供有力的环境,而且在终极上需要所有国际法学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