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篇
  免费   27篇
各国政治   201篇
工人农民   19篇
世界政治   5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0篇
法律   298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45篇
政治理论   91篇
综合类   4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y interventions by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nd de jure labor rights. Combining two novel data sets with unprecedented country-year coverage – leximetric data on labor laws and disaggregated data on IMF conditionality – our analysis of up to 70 developing countries from 1980 to 2014 demonstrates that IMF-mandated labor market policy measures significantly reduce both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labor rights. Once we control for the effect of labor market policy measures, however, we find that collective labor rights increase in the wake of IMF programs. We argue that this result is explained by the impact of union pressure on governments which, in such a context, are imbued with the policy space to respond to domestic interest groups. The study has broader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s to whe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re effective in constraining governments’ choices.  相似文献   
72.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s are weak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since they do not have their own police forces to execute arrest warrants. Understandably then, much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focused exclusively on pressure from major powers and on changing domestic politics to explain the apprehension of suspected war criminals. In contrast, this article turns attention back to the tribunals themselves. I propose three ways in which the activities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s impact compliance with arrest warrants: 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individuals to indict, demonstrated leniency on some suspects and outreach to domestic legal professionals. Using a duration model that accounts for sample selection and data collected on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the former Yugoslavi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Rwanda, I test these theories alongside other existing explanations. I find that court activities can have an independent effect on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Gwyneth C. McClendonEmail:
  相似文献   
73.
公用事业价格议定是近代市政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充分参与其中,是衡量市民权是否充分伸张的指标之一。1935至1936年反对电话加价运动中,在沪日侨通过用户代表请愿、工部局日籍董事力争、纳税人提案和日籍电话专家介入调查等方式,对租界市政决策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压力和行政阻力,影响了电话价格厘定。公共租界相关议政和决策机制的存在,使日侨民意表达渠道保持了相对畅通,近代日本在上海全面干预的总方针也无疑促成了日侨在租界电话价格议定过程中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74.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朝鲜在摆脱与清王朝之间藩属关系的同时又陷入了日本侵略势力的魔掌。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朝鲜终于挣脱了日本的殖民枷锁,获得了独立自主。然而,1954年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无果而终,无情地宣告朝鲜半岛又进入了南北分治时代。当新的甲午年来临之际,回顾前两个甲午年朝鲜半岛的历史,总结其经验教训,将会为我们客观认识和妥善处理当前朝鲜半岛问题,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5.
浅析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和WTO框架下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我国的现状提出贸易与环保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76.
土耳其对非洲战略与政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以为是向非洲开放政策推动了土耳其与非洲关系的发展;但该政策直到2005年才得到落实的事实,证明了隶属于土耳其总体对外战略的对非洲战略的形成才是真正的动力。土耳其对非洲战略是其总体对外战略三大支柱之大周边外交的一部分;因此,其优先次序相对较低,尽管其目标是以恢复和提升土耳其在非洲的软实力为核心推动土非关系全面发展,但也有间接服务于提升自身面对美欧时的话语权的功能。通过官民结合、全面动员,软实力先行带动土非关系全面发展,土耳其与非洲的政治关系机制化水平不断提升,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社会联系和相互了解日益深入,同时也得到了美欧的更大重视,为土非关系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7.
自2009年鸠山政权执政以来,日本开启了民主党执政的新时代。鸠山内阁大幅调整日本对外政策,奉行"友爱"外交理念,推动中日关系一度回暖。但是其继任者菅直人首相上任后,由于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因素,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尤其是在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以后,日本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导致中日关系跌到历史低点。日本对华外交态度的转变不仅对中日两国,更对整个东北亚安全局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8.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意在培养学生外贸工作的制单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课堂大都存在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接受性不强的问题。针对这类问题,提出在国际商务单证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分析案例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并谈及应用与体会。  相似文献   
79.
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关两国政府基于国际情势变迁而形成的基本共识,主要内核是合作、包容和创新;中美走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具有理论与现实的依据和基础,符合双方国家利益;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关键是要有效抑制冲突,基本路径在于双方观念重构、加强互动、扩大合作、构筑机制。中关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可能面临美国对华战略定位变动、中国的核心利益受挑战程度,以及美国被第三方绑架程度等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两国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进行应对与克服。  相似文献   
80.
叶姗 《北方法学》2012,6(4):93-102
我国《工会法》第52条规定的责令雇主承担不当劳动行为的民事责任,与美国《国家劳资关系法》第10(c)条的规定看起来很相似,相比之下,这一规范在美国劳动法的实践中很有效,在我国却极少被适用,解释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分歧。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创设不当劳动行为救济制度的国家,从《瓦格纳法》规定的雇主不当劳动行为的禁止规范及救济措施,到《塔夫托—哈特莱法》将适用对象扩大到工会和雇员,在雇用自由原则和劳资自治模式的背景下,其演变始终以保护雇员团结权的松紧程度和收放态度为线索。我国《工会法》现正处于第三次修改阶段,适时检讨第52条的解释和适用的障碍,还可以解决其与《劳动合同法》规范的竞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