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9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87篇 |
工人农民 | 9篇 |
世界政治 | 19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34篇 |
法律 | 61篇 |
中国共产党 | 7篇 |
中国政治 | 76篇 |
政治理论 | 33篇 |
综合类 | 7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William C. Hedberg 《Japan Forum》2017,29(2):236-256
This study focuses on Akutagawa Ryūnosuke's Shina yūki (Travels in China): an account of a four-month journey through eastern, central, and northern China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1921. Due to Akutagawa's reputation as a writer and the account's vantage point on a transitional period in Japan's expansion abroad, Travels in China has traditionally enjoyed a prominent place in the canon of twentieth-century Japanese travel writing. What has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however, is the relation of the work to the rest of Akutagawa's literary corpus. In this paper, I situate Travels in China with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Akutagawa's ongoing interest in Chinese fiction and drama. Rather than reading Travels in China as a work of journalism, as Akutagawa initially invited his readers to do, I argue that the work is an extended exploration not onl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China’ and Akutagawa's belove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of the boundaries separating journalism, fiction, and other literary genres. Ultimately, I connect Travels in China to Akutagawa's later work: texts that similarly interrogate and deconstruct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genres and modes of narrating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42.
43.
法学研究的经济学维度——基于法律经济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重要表现 ,它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 ;它是法学和经济学科际整合的边缘学科。本文在阐述了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理论思维后 ,提出了法律经济学运动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4.
始于明治元年的"废佛毁释"运动彻底改变了日本佛教的命运,由此产生的新文化语境与思想生态对日本佛教题材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纵观近代以来约150年间的日本佛教题材文学,其中的佛教思想接受模式呈现了从信仰、怀疑、理性主义到多元宗教观的变迁,实践了与佛教地位转型相呼应的文学创作转型。而多元信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无暇顾及自我磨砺,急功近利的宗教心理使得"他力思想"和"恶人正机"等方便法门取代了注重修行的正统佛教思想。新生代僧侣作家的登场则将传统僧侣文学和现代文学融于一体,既让人们了解到神秘的僧界,亦使佛教更多地介入了现代世俗生活,他们作品中呈现的多元宗教观亦符合当下日本民众的多元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45.
日本社会对华心态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关系被认为是中国与20多个邻国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尽管中日关系大体上是好的,但是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为此,本文从中日双方角度对两者之间矛盾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日本失衡的民族心态与当前日本消极民族主义的郁结.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在如何处理中日矛盾问题上,除了事关两国政治基础的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之外,对于双方之间不断涌现的具体摩擦,我们应该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原则,一切服从于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大局. 相似文献
46.
基于“政治主导”的政治理念,民主党政权在政策决定过程领域推行政官关系变革。历经鸠山内阁、菅内阁与野田内阁,随着政官关系变革态势的减弱并遭受顿挫,民主党政权的政策决定过程反复变化。政官关系定位不准,不仅导致民主党政权的政策决定过程反复变化,也削弱了其决策效益与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47.
公用事业价格议定是近代市政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充分参与其中,是衡量市民权是否充分伸张的指标之一。1935至1936年反对电话加价运动中,在沪日侨通过用户代表请愿、工部局日籍董事力争、纳税人提案和日籍电话专家介入调查等方式,对租界市政决策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压力和行政阻力,影响了电话价格厘定。公共租界相关议政和决策机制的存在,使日侨民意表达渠道保持了相对畅通,近代日本在上海全面干预的总方针也无疑促成了日侨在租界电话价格议定过程中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48.
前近代日本究竟有无哲学,日本哲学的合法性依据究竟何在?关于日本有无哲学的讨论意义何在?这是中日哲学研究者近年来热议的课题。本文作者认为,关于日本是否有哲学的判断基准在于如何理解"何谓哲学"的问题。无论从狭义的哲学,还是广义的哲学理解来看,日本都有哲学。概而言之,它大体包含以下3个层面的内容:其一,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等,即日本人关于自然与人的深层性思考;其二,引进西方哲学后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其三,在与西方哲学对决(对话)的过程中,日本学者独自的哲学创造。但是,在思考日本哲学问题时要注意"思想"与"哲学"的区别,以免泛哲学化。思想只是"臆见"、主观的、想当然的,但不是哲学思维;哲学必须是建立在"逻格斯(Logos)"基础之上,努力追求抵达客观性依据的学说。 相似文献
49.
美国诗人庞德谙悉古今,善于旁征博引,撷取各民族文化之长为己所用。他的诗歌理论在很多方面得益于东方文化,其中借鉴吸收了日本俳句诗写作的结构特点。20世纪初,在日本热风靡西方的背景下,庞德开始和日本文化结缘,而后,他创作出一些类俳句诗,并以此为启发创建了"叠合理论"的新文艺理论,而这也正是庞德实用主义思想和日本俳句结合衍生发展变化的结果。虽然庞德对日本俳句的了解并不透彻,但是他以日本俳句为启发而开创的意象派新诗运动给东西方文化交流带来的深远影响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0.
日本古写经主要指奈良、平安、镰仓时期,即刊本大藏经之前在日本书写或转写的佛经资料。目前,日本古写经的现代化编辑与数据库建设主要是由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日本古写经研究所主持开展的,自2006年以来,该单位陆续出版《日本古写经善本丛刊》九辑。丛刊编校精善,是研究日本古写经文本特征、流传情况、宗教机能的重要学术资料。丛刊编辑出版的成功实践归功于其编辑策略,即贯彻系统综合的编辑方针、偏重学术研究的编辑倾向和整合数字资源的编辑意识。对《日本古写经善本丛刊》的出版状况进行梳理,对其编辑策略进行探讨,这项工作可以为新时代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日本古写经这一宝贵的域外汉籍文献的挖掘、回归、传播与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