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20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003年东北亚政治安全环境的变化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科 《东北亚论坛》2004,13(1):32-36
中、美、俄、日 4大国战略关系的互动变化 ,决定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走势。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矛盾是美日同中国之间政治上的“遏制”与“反遏制”、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与“反渗透”以及亚太地区未来主导权之争。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 ,只有纳入到该地区主要矛盾的框架下去分析 ,才能看清其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22.
The UK White Paper 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ublished in 2009 explicitly links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with poverty reduction. In doing so, it echoes the policies the World Bank set out in its 2008 Policy Research Report on Finance. This paper offer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se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connects the current plans for the expansion of financial sector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with policies that promote the acquisition of formal land title. The paper argues that as asset‐backed lending expands, commercial banks will come to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ird world economies. In light of this, it reviews important first‐hand accounts of the difficulties of drafting legislation to protect women's access to land in the face of opposition from commercial lenders, using Tanzania and Uganda as illustrative examples. The paper asse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expanding access to credit for gender equality and concludes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reconcile the promotion of financial inclusion with the aim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o end poverty.  相似文献   
23.
24.
19世纪中叶,中俄两个相邻的封建大国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19世纪下半叶,俄国掀起了两次侵华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叶,俄国利用英法发动鸦片战争之机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边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是19世纪末,俄国推行"和平征服"中国的策略,诱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获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使东北成了俄国独占的势力范围。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正确的决定未能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25.
Lautet der Wortlaut des verfahrenseinleitenden Antrags auf überprüfung, in welchem Ausma? durch die Mietzinsvereinbarung sowie die Einforderung des Finanzierungsbeitrags das gesetzlich zul?ssige Zinsausma? überschritten worden sei, erlaubt diese Antragsformulierung den Schluss, die ASt begehre (zumindest auch) eine überprüfung der Mietzinsbildung, wie sie im IV. Hauptstück des WWFSG 1989 geregelt und (nur) in diesem Umfang gem § 67 WWFSG 1989 in das au?erstreitige Verfahren verwiesen ist. Für die isolierte Prüfung der richtigen Berechnung der (absoluten Gesamt-)H?he des vertraglich vereinbarten Finanzierungsbeitrags (nach Nutzfl?che oder Nutzwert) enth?lt § 67 WWFSG 1989 aber keine Verweisung in das au?erstreitige Verfahren.  相似文献   
26.
列宁十月革命后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新闻学研究中一个被颇为看重的话题。列宁提出苏维埃俄国报刊和广播思想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关于报刊工作的论述,这些论述与无商品交换的共产主义试验的关系,以及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后有限地体现了他新闻思想变化的论述。在这里应当明确列宁是从政治家角度而不是从学术角度提出新闻的问题,他的一些关于报刊、广播的论述要解决的是眼前的现实困难,而不是在给媒体下某种定义。  相似文献   
27.
Historical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early-modern Europe, has suggested a positive link between taxation and democracy. This study approaches the connection in a present-day developmental context by looking at differences between taxpayers and non-taxpaying citizens in terms of political interest, a precondition for accountability demands. Using survey data from sub-Saharan Africa, a multilevel analysis shows that taxpaying increases political interest. The causal direction of this finding is confirmed through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 analysis.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theory of taxation working as a generator of political engagement and democracy.  相似文献   
28.
二月革命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还处于统一的社会民主工党之中,没有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这严重影响了革命向纵深发展.列宁《四月提纲》的发表和四月会议的召开,推动了西伯利亚独立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建立,至十月革命前夕,大部分地区都完成了这一工作.这对布尔什维克夺取苏维埃领导权、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所阐发的司法思想影响了整个社会主叉阵营的司法体制建构和司法制度的形成.虽然列宁所创立的前苏联已经解体,但是他所创立的社会主义阵营仍然存在.今天,正确评价和认识列宁对社会主义司法体制的构想,与时俱进地借鉴列宁社会主义司法体制构想的合理成分,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司法体制,仍然富有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0.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列宁在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将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与工会、青年团等组织结合起来,由党领导其他群众组织共同发挥作用,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对苏联共产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