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66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篇
法律   34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30篇
政治理论   50篇
综合类   1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41.
金融危机客观上给中国提供了扩大国际金融话语权的条件,但同时中国扩大国际金融话语权并以此改革国际金融秩序也有相当多的困难。随着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格局日趋明确,世界各国将公开、公平、和谐地享有国际金融话语权。  相似文献   
342.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需要积极适度、刚柔相济的政府干预;加强行政指导是提升政府的危机干预能力的一个切入着力点;行政管理方式创新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理性选择;应当通过创新不断完善行政指导制度、提升政府的危机干预能力。  相似文献   
343.
导致警察职业心理危机存在的原因主要有职业因素、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三个方面.公安机关应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警察阵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其内容包括:加强对警察行业心理危机源的控制;培养警察的自我压弹能力;加强警察危机处理方式教育;训练警察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加强应急性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干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相似文献   
344.
近几年经济型酒店已成为国内酒店业的热点。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型酒店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分析我国经济型酒店现状,并对其在金融危机下的发展思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45.
2008年发生的俄格军事冲突对俄罗斯与西方大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一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使得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受到巨大考验.这两场看似没有联系的重大危机都表现出俄罗斯在危机形势下不甘示弱的态度,也折射出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复杂状况.所谓"危机政治经济学"强调的是,无论是摆脱军事冲突,还是金融海啸式的危机,大国间的合作将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346.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为应对互联网触发或者扩大的公共危机,传统的公安情报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把握公安情报工作与公共危机管理之间的契合点,是二者从陌生走向互动的逻辑起点。实现公安情报工作与现代公共危机管理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响应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网络日常维护及监控,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情报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347.
警察作为公权力的代表和象征,在社会情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有必要从警察形象和警察形象危机两个基本概念出发,探讨致使警察形象危机的因素,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警察形象危机防范机制的现状及其成因.立足实际,提出了完善警察形象危机防范体系的指导原则和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48.
2009年11月21日,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和上海市伦理学会联合召开了"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全国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各自从不同学科出发,在经济伦理反思的总体框架下,对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及其防范机制等问题各抒己见: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种种认识幻象,是否意味着技术的忏悔遮蔽着道德的查审;为什么最具有现代金融监管技术和体系的华尔街却因监管不力引发重大危机;信用比信心更重要,应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的信用体系;对当代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的深度解读,必然要追究到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深层本体论问题。  相似文献   
349.
危机决策是危机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政府的危机决策能力,对于有效应对危机、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及增强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设并分析“危机事件危害周期示意图”,可以看出危机事件包括预警、应急与善后三个阶段,应从事前顸警、事中应急、事后善后这三方面入手采取措施,以提高我国政府的危机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350.
《国际相互影响》2012,38(1):5-29
The empirical question of how often deterrent threats issued during international disputes succeed has been hotly debated for years, with some researchers arguing that virtually no robust cases of success can be identified. I argue that what appears to be an 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debate actually arises from the inadequacy of classical rational deterrence theory, which fails to comprehend the implications of states' strategic self-selection into international disputes. Rational self-selection is shown to imply that in a sample of crises, deterrent threats issued after an initial challenge will tend to fail in precisely those cases where they are relatively most credible signals of an intent to resist with force. The product of a selection effect, this paradoxical implication allows a resolution of the debate on the efficacy of deterrence in crises. And because selection effects can arise whenever a historical "case" is the product of choices by actors who also influence the outcome in question, this example from the study of deterrence has broad relevance for empir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