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9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2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6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绕新中国建国50多年来的国际体育外交发展历程,分析、评价了新中国对外体育交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家外交战略的作用和贡献。中国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在国家外交实践中有其特殊地位,对拓展中国全方位、多层次总体外交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趋势使得整个国际社会越来越向组织化、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主权国家的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国际法、国际社会和主权国家之间的互动的关系来考察外交变化和发展。但传统国际法对外交的理解和界定是比较狭隘的,这落后于急速变迁的国际政治现实。国际法既给国家的外交设定了很多限制,也拓宽了国家的外交空间;既增强了主权国家外交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在一些问题领域又弱化了主权国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外交思想库,其政策设想一贯秉持服务于美国政府、美国国家利益的目的,并与政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本文拟简要梳理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历史流变,考察外交关系委员会影响美国外交的方式,探讨外交关系委员会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曾向红  罗金 《当代亚太》2020,(1):113-132,160
2017年6月,中印在洞朗地区发生边界对峙。中方在此次危机中始终保持了克制,并未通过武力方式解决边界危机。这与中国在1962年运用军事手段应对印度的挑衅截然不同。为何针对与同一个对象国出现的同类性质危机,中国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文章认为,中国对陆上边界问题的处理方式,主要受到边界功能和决策者对威胁程度的认知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基于中国决策者对边界功能是政治与安全功能凸显还是经济功能优先,以及对对象国行为所带来的威胁认知高低程度不同的判断,将导致中国对边界问题采取四种应对方式:诉诸武力、展示决心(包括军事对峙等)、外交谈判、互利合作。通过对中国处理1962年与2017年两次中印边界危机、1956年中缅边界问题、2004年中俄边界问题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上述分析框架得到了初步验证。文章通过探讨中国对陆上边界问题采取不同应对措施的原因,不仅有助于厘清影响中国政府针对陆上边界问题采取差异化应对措施的因素,还有利于为中国恰当地处理中印领土争端及其他陆上争议边界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进而为改善中国周边外交、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初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华盾 《俄罗斯研究》2020,(1):89-118
俄罗斯智库对中美经贸摩擦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期待,并与克里姆林宫的官方立场互为表里。总体上,俄方智库的观点是,在经贸摩擦的背后,是中美两国对军事、政治、科技、地区和全球领导权的竞争;两国的国内议程和对外政策,将因此受到深远影响并产生溢出效应--在亚洲区域内形成两极结构。即使两国会因国内和国际政治因素,在经贸问题上达成妥协,但中方不会放弃获得世界科技领导者的雄心,美方也不会打消遏制中国发展动能的战略意图。俄罗斯应与中国继续保持经济与军事合作,避免与美国和西方关系的继续恶化,并在亚太地区推动"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俄罗斯政策分析界基于自身利益的演绎,将中美经贸摩擦定性为大国博弈,相应的政策建议反映出俄罗斯以在全球和亚洲分别制衡美中为目标的双层均势策略。俄罗斯将在有亚洲其他国家参与的情景下扮演战略平衡手角色,借中美全面对抗之势,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之外扭转不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俄罗斯对亚太国际局势的盘活作用,将催生双边和三边竞合新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石原现象是日本国内政治环境整体"右倾化"的具体表象之一,以其所代表的右翼势力为主要依托,其主要特点是思想上体现右倾与民族主义情结,行为上进行组织整合、企图问鼎国家政权,在政策主张上修宪、改变国家制度以及外交上的排外反华等;其产生与持续演化,受到日本的经济萧条、政党制度、社会思潮与日本文化的特性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石原现象不仅冲击了日本政局、毒化了日本社会,也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必须引起重视与警惕。在安倍当政且日本第三极势力崛起后,注重研究石原现象是审视日本内政外交之间多元互动、应对日本在整个国际格局中非良性作用渗透的重要参照物。  相似文献   
7.
自2009年鸠山政权执政以来,日本开启了民主党执政的新时代。鸠山内阁大幅调整日本对外政策,奉行"友爱"外交理念,推动中日关系一度回暖。但是其继任者菅直人首相上任后,由于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因素,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尤其是在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以后,日本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导致中日关系跌到历史低点。日本对华外交态度的转变不仅对中日两国,更对整个东北亚安全局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布什政府对东盟的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总结了布什执政以来美国对东盟的政策,探讨了影响美国政策的因素,分析了美国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将对中国—东盟关系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9.11”事件以后,美国的反恐战争为其重返东南亚提供了契机。布什政府调整了对这一地区的政策,改善或提升了与东盟国家的关系。然而,把东盟作为一个地区机制,美国还没有完整的战略。美国主要推进的是双边关系,其中以军事关系为重。美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是复杂的,在中美关系稳定的情况下,其负面影响在短期内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9.
国际恐怖主义与国际反恐斗争引起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和大国关系的调整.大国关系的调整及缓和源于大国安全观念的变化.尽管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与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利益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但也有较多利益交汇与重合.这为中国外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也为中国积累了新的外交资源.中国可着力于外交空间的开辟和外交资源的利用,扩大"两个利益"间的共同点,同时,缩小并弥合分歧,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10.
普京就任俄总统后进行了外交大调整.首先加强了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抑制了美国在独联体内扩张的势头.以独联为依托,普京积极推行平衡东西方的"双翼外交".普京加强与改善了同西欧,特别是同欧盟的合作,摆脱了美国的制约,同西欧国家营造了较好合作氛围.普京加强同东方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推进东方外交.普京的"双翼外交"使俄在东西方之间争取到较主动的地位,扩大了俄的回旋余地.普京外交讲究斗争艺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普京外交已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