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9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2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6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徐坚 《外交评论》2020,(1):1-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价值取向上彰显鲜明中国特色,即旗帜鲜明地坚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初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为人类现代化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心与倡导涵盖资本主义国家的人类共同体意识形成理论自洽,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两个必然"思想与"两个决不会"思想,对当代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进行深刻洞察得出的重要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从历史哲学高度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体现出深刻的理论思辨与理论创新精神。习近平外交思想富于鲜活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在高扬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敏锐洞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脉动、以新型全球化理念积极引导全球治理等方面。习近平外交思想使中国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升华,开辟了中国外交哲学的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强大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2.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快速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和提升已经成为决策界、学术界和媒体的热门话题。然而,目前相当多的人在使用软实力、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等概念时,没有厘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某些说法存在着模棱两可、逻辑混乱、互为因果的现象。本文尝试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国家形象战略的逻辑关系模型,以使学界对国家形象的生成和作用机制的认识更加清晰。根据这个模型的逻辑关系,作者提出了对中国推进国家形象战略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3.
民主输出已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美国此举主要受到实际利益和价值观念的驱使。但在现实中一些成功实践的背后却隐藏着更多的挫折和失败。对于视为后院的海地,美国多年来在此推广民主的努力换来的却是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民主不仅未能在海地真正扎根,而且逐步蜕变成一个空壳,美国的现实利益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受到侵蚀。从美国自身的角度出发,研究海地民主化过程中国内政局和社会演变对美国利益构成负面影响,美国民主输出的初衷与结果之间存在各种矛盾,美国民主输出自身难以避免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4.
ABSTRACT

Russia's growing energy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s central to several of Moscow's top foreign-policy objectives. Analyzing what drives Russia's energy diplomacy with China can therefore shed important light on the dynamics of Russian foreign policy-making. We go beyond other recent studies of this topic by examining the role of domestic political influences and the countries’ bilateral interactions. We show that personalist elements influence both Russia's policy-making and its diplomacy with China. The personalism has made it hard for Russia to coordinate the relevant decision-making institutions and get the most from its energy strength. The economic gains from recent energy deals, particularly to Russia's Far East, have been less than expected, and Russia has met only limited success in achieving its foreign-policy priorit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Moving forward, Russia must further institutionalize it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limit the role of personalism, and better coordinate the activities of its energy firms with the goals of its central agenc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相似文献   
105.
在国际政治现实演绎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小国均处于被人忽视的地位,但小国特别是关键性小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与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外交战略全局视阈下,可以把关键性小国作为中国外交的支点,实现“以点带面”以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实施以关键性小国为导向的支点外交,有着诸多的有利因素,也存在各种不利的环节。中国外交需要创造性思维以及转变思路,把关键性小国的支点维护好与夯实牢,从而实现中国外交的大突破与大跃进。  相似文献   
106.
随着气候危机的加剧、非传统安全观的提出、全球化的影响、全球治理的兴起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气候外交在全球、地区、国家和地方多个层面积极开展起来。当前,全球气候外交呈现“群体化”趋势,在国际气候外交谈判中,大国集团处于主导地位,而小国集团尽管实力弱小,但在气候外交中展现出积极性和灵活性,争取最大的权益。东盟作为一个小国联盟,也顺应潮流,将气候问题提上东盟议程,通过东盟这一组织化形式参与气候谈判,使东南亚国家的呼声不被群体化格局所淹没。东盟气候外交可以分为单边、双边和多边三种形式。东盟各国具备“小国弱者”的特征,其气候外交遵循着特有的外交逻辑,即“东盟方式”与“权力平衡”。  相似文献   
107.
中国公共外交的演进:内容与形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宣传活动实施其对外政策的一种外交行为方式。中国政府虽然在过去未正式使用公共外交这一名称,但存在公共外交的实践。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演进经过了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特点。第一个阶段:宣传新中国,支持世界革命。第二个阶段:促进改革开放,维护世界和平。第三个阶段:介绍说明中国,倡导和平发展。从总的发展进程看,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日渐摆脱传统的“宣传”观念的影响,愈来愈接近现代公共外交理念。实现中国和平发展,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外交,逐步打造一个合作的、友好的、负责任的中国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08.
一国对本国、本民族以及世界的认知、情感、评价等观念的因素应当是该国外交政策的根源,而且这些因素也必然会对该国外交产生重大的影响。俄罗斯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建构的观念结构,对于转型期俄罗斯外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一是观念的粘合剂作用;二是观念的路线图作用;三是观念植根于制度之中并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受其战略文化的指引,它同中国的安全关系受其民族文化和外交哲学的影响。俄罗斯在其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选择上,常常受到大西洋主义、欧亚主义和斯拉夫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成为指导俄罗斯对外战略选择的重要哲学理念。冷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摇摆和波动之后,相对折中的欧亚主义在俄罗斯政府的对外战略指导思想中占据优势地位,俄政府开始把中国作为一个对俄罗斯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对待,强调同中国的安全合作,这对俄中双方带来了共同的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110.
三木内阁试图利用中苏矛盾在两国之间奉行“等距离外交”,一方面表示要全力推进中日缔约,稳步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以此提高对苏交涉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想开罪苏联,在中日缔约上施加种种限制,积极推动日苏对话,以增加对关战略博弈的资本,加重对中国谈判的筹码。三木内阁企图从中苏对抗中渔翁得利、两头通吃的作法反而使日本在苏联的压力下陷入被动,也引起了美国的反感和否定,从而使其推行的“等距离外交”在实践中四处碰壁,而不得不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