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1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99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64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7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人文学术是以人或自我(人是普遍地说,自我是特殊地说)的主体、精神、心灵的创造活动,其创造结果,一方面是成就各种不同的意义、价值,另一方面是成就各种相应的用以表达不同意义、价值的形式、技巧与风格;人文学科应于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平等而无科学独尊的理由;人文教育是重要的公民教育、社会政治教育.这是唐君毅的人文学术观,它在西...  相似文献   
102.
钱大群 《北方法学》2015,(3):124-138
在分析唐代法律体系及唐律性质的史籍中,《唐六典》及《新唐书·刑法志》的有关观点曾起了不同的导向作用。《新唐书》由于错误地以“四刑书”概括唐代法律,违反了唐人“文法有四”的正确概括;《新唐书》的“四刑书说”促使后代有些学者提出了唐代法律“皆刑法”的主张;“四刑书说”与其自身对唐四法的界定,有不可克服的矛盾;与汉、北齐、唐、五代、宋、元各代政治家与史学界的概括之法相乖违;支持“四刑法说”之观点与方法皆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03.
分体研究汉赋的起源问题,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散体赋在它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必然要吸收其他文体的某种因素。经过爬梳、分类研究先秦时期的优语事例,发现它们与散体赋的本质特征存在众多的一致性,从中可以看出先秦优语与散体赋存在着独特的承继关系。在从优语发展到散体赋成熟形式的过程中,屈原之赋是先导之风,而宋玉之赋和苟卿之赋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这使我们看到从优语发展到文人之赋的鲜明轨迹。  相似文献   
104.
王斐弘 《现代法学》2005,27(1):14-21
唐格的散佚,使上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五件唐格显得弥足珍贵,其中惟一的刑事法律文献《神龙散颁刑部格残卷》尤其值得关注。该文献不仅使我们得窥唐格之原貌,而且佐证了“格”在唐律中的位阶、性质和效力。通过对她的研究,既可明了中国古代法律形式之变异,开掘法律史探析的深度,又可从法学的角度追溯唐格之来源,以阐明其流变,对中华法系史之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试论宋代"全民经商"及经商群体构成变化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晓亮 《思想战线》2003,29(2):79-85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一种难以阻挡的"全民经商"态势。其经商群体的构成除职业商人外,尤其是包括了衣食国家的军人、官吏、皇室成员和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宗教界人士。他们经商营利的行为超出职业的范畴,也多为国法和传统道德规范所不容,但若将其放入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时段中考察,就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应当给予一些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6.
禅宗与书法的渊源颇深,在“宋人尚意”的书法思想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从禅宗与“尚意”的关系和“尚意”的书家代表来看,禅宗对“宋人尚意”书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吴功正 《思想战线》2002,28(5):105-110
唐代的美术美学有着不可替代的成就 ,其对于隋代既有继承的一面 ,又有超越的一面。吴道子的画体现了盛唐求丰满厚重的审美理想 ;而王维作为山水南宗之祖 ,形成了真正的文人画 ;李思训父子则创造了北宋的金碧山水。盛唐鞍马画 ,张萱、周的仕女画均有很高成就。陶瓷、“唐三彩”、石窟造像、敦煌彩塑壁画等均在中国美术美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8.
文章对唐代税茶的具体时间进行了考证 ,认为应当在唐德宗建中三年九月。文中还引用大量史料 ,论述了唐代税茶、榷茶的发展阶段及其走私与禁私之法。  相似文献   
109.
110.
论范仲淹“积极防御”的守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多年来贯彻实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军事力量薄弱,边塞防卫松弛。范仲淹调任西北前线主帅后,为解决军需问题,要求建立“营田”制度;且适当招募当地壮丁,建立“土兵”制度;同时,精选将帅,精练士卒。范仲淹主张适当地发动局部进攻,进攻的目的是为了构筑起更好的防御体系,局部进攻应该成为“积极防御”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朝廷基本采用了其“积极防御”的防边思路,西北前线形势很快稳定下来,宋、夏双方终于达成和平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