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30篇
各国政治   22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4篇
法律   209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58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13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71.
中国西南边陲的乌江流域地区,因其资源丰硕和远离中土,一直成为外来移民迁居的理想之地。宋朝建立以后,在封建朝廷立足当地深入统治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共推之下,众多外来人口陆续移迁到乌江流域地区生产和生活。这些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不同形式移民纷纷扎根乌江流域,不仅大力推动了本地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而且有效推进了本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2.
前一阶段在网络上热议的三名大学生在长江中奋勇营救落水者,却最终因为附近渔船的见死不救而殒命的话题,将对"见死不救入罪"和"见义勇为奖励法律化"问题的讨论再次推向新的高潮。事实上,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吐蕃王朝就对见死不救的法律问题做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倘能在通过对吐蕃国相关立法的特点、渊源、制度基础等问题的详细分析,找出其中对于今天的见死不救和见义勇为立法可资借鉴的因素,就能够在民族法制史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彰显其对于当前法学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3.
中国古代也存在法律伦理。《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作,以它为中心来审视古代的法律伦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国古代的法律伦理存在于法律的原则、制度和具体内容之中,《唐律疏议》中法律伦理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支撑。与中国古代的法律伦理相关,法律伦理的作用、阐发和影响等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4.
在清代的民事审判中,官府并非严格依照《大清律例》,而只是参照了《大清律例》的基本原则。《大清律例》中的相关规定除了具有参照作用外,还具有威慑作用和原则的指引作用。同时,由于民间习俗得到司法认同,官府在审断中还需考虑"天理"和"人情"等因素,州县官通常将"情、理、法"作为一个"整体性"原则来考量具体案件。因此,清代的民事审判不是黄宗智所谓的严格"依据律例进行判决",也并非滋贺秀三所言的"依据情理"进行"教谕式的调解",应该从"法律多元"的视角来考量清代的民事法源问题。  相似文献   
175.
曹伊清 《北方法学》2010,4(1):125-135
房地产契证制度是中国一项传统的房地产法律规范制度,至清末已发展得相当完善。房地产契证不仅记录房地产交易的具体内容,记载政府的法律规制情况和对房地产的实际管理状况,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在清末社会的动荡变革中,财产关系相对稳定,房地产交易能够正常进行,社会生活得以正常延续,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房地产契证制度在保障交易安全、维护财产秩序方面的作用。通过颇具特色的清末南京地区房地产契证制度,研究清代房地产契证与房地产法律规制的实际作用,研究清末完善的契证制度在保护个人财产、维护产权人的合法权益、稳定基层管理秩序、保护基层社会老百姓的生存权利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6.
晚清时期西方人掀起了汉语学习的第二次高潮,在这100多年的时间中,他们编写了卷帙浩繁的汉语教材,这些教材类型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翻译型教材和自编型教材、口语教材和书面语教材、综合类教材和单项知识技能类教材、官话教材和方言教材等等。类型众多的汉语教材反映了不同阶段、不同形势、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它们不仅是汉语教育史上的巨大财富,也为我们当今的汉语教学和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7.
汉代"隐逸"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继训 《理论学刊》2005,(5):99-102
"隐逸"一词在汉代史籍中虽未直接出现,但"隐逸"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两汉时期仅见于史书记载的"隐逸"就有120人之多."隐逸"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字"隐".汉代"隐逸"专指那些远离或逃避社会现实的士人,即所谓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隐逸"加以考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8.
古典诗歌"神话兴象世界"之演进与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祥波 《思想战线》2005,31(2):105-109
唐诗之"义山体"中伴随大量神话意象而生成的艺术境界,与其主旨中的生命意识相互激发,达到了古典诗歌"神话兴象世界"的颠峰.宋诗之"西昆体"效法"义山体"而失败,标志着诗歌由"神话兴象世界"堕入到"现实理性世界",呈现出思想上理性实际、政治上积极用世、日常生活中休闲多趣的总体风貌.这个"绝地天通"的诗史转折,恰好也表征了古典诗歌中唐音、宋调的分野.  相似文献   
179.
古永继 《思想战线》2005,31(6):58-62
商屯是明代推行盐法开中时派生出的一种经济形式.明代的云南地区普遍存在商屯的观点已成人们一致的共识.但翻检史籍发现,"云南商屯说"是错误的,明代云南地区没有出现过商屯,之所以有明代云南地区"商屯说"的产生,缘于<明史·食货志>中将"商屯"与"开中"混为一谈,误导了后人.  相似文献   
180.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初学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极大拓宽了他们的科学视野,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科学向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性转变.但在"天朝情结"和"以夏变夷"观念误导下,清初学者由"会通"滑入"索源",提出了"西学中源"说,把"中西会通"转向乾嘉时期对中国传统科学的盲目推崇,从而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