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4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study examines Pat Robertson's use of The 700 Club television program to establish and sustain celebrity status and in turn to promote partisan politics through seemingly objective news account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700 Club news segments consistently rel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that mask Robertson's intensely partisan content and provide what Kenneth Burke terms symbolic medicine for his particular audience.  相似文献   
52.
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女性批评学是英美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理念,对于确立女性中心的文学批评话语、构建英美女性文学史和塑造女性主体身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考察女性批评学的理论内涵和述评国内外对该理论的批评研究,试图在当代语境下对女性批评学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3.
近年来,信用卡诈骗罪呈现多发态势,尤其是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虽然这只是个罪,但其影响已经超出个罪的范畴,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在刑事审判实践中,通过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主客观方面构成要件的解读,发现了这一个罪解读中存在的两个悖论。其主要原因是该罪的入罪门槛过低,刑罚权的干预范围过大,同时法律条文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修订该法条,可以借鉴德国立法模式,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行为从信用卡诈骗罪中剥离出来,独立成罪。  相似文献   
54.
《水浒传》一书是经过三百年左右的时间 ,在民间传说 ,艺人评话 ,元人杂剧的基础上 ,约在元末明初才由文人完成的。本文以高俅、宋江、杨志等几个典型人物为例谈《水浒传》对人物性格的完善和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55.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方法论上创造性地以"建设性批判"取代"革命性批判",使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实践主题上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引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从第一个"善于"到第二个"善于",邓小平科学地认识和妥善地把握了"解构"与"建构"、"对立"与"统一"、"革命"与"保守"三组基本的实践范式与历史命题,从实践批判的功能与内涵转换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56.
李掖平 《理论学刊》2005,(6):112-115
国民性格的改造与重建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最重要的思想主题,既包含了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性扭曲病因的反思追问,又包含了对人性健康发展的祈盼和对理想国民性格的重建,由此衍生出现当代小说揭示批判国民劣根性与发掘颂赞民族性格优良美质的两种思想意向.  相似文献   
57.
Over the past two centuries, criticism has assum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truth in many academic contexts. Furthermore, a dominant conception of critique emerged out of disciplinary truth regimes – evident as much in right wing think tanks as in critical theories. This ‘grammar of critique’ requires critics to judge specific contexts against founded criteria. However, in an epistemological ethos beset by obdurate uncertainty, where disciplinarity is increasingly under attack, a judgmental grammar faces intractable challenges. For one thing, intransigent ambiguities defy the silencing required to achieve certainty, or universal agreement, on ‘founded criteria’. This predicament creates a distinctive semantic disquiet and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prize critique loose from its previously privileged grammar. Allegorically referring to Derrida’s images of hospitality, this paper offers a different grammar of critique as an experience of imagined prospects, a promise that rallies against ossified thought systems of the now. This experience is structured through the impossible to the extent that it defies absolute definition, finitely encounters infinite possibilities, involves preconceptions, and opens critics up to promises that never fully arrive. As such, critical experiences invite existential anticipations whose contours, paradoxically, are imagined from within, and yet promise an escape from, local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A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 24th September, 2004. I would like to thank Peter Fitzpatrick, Claire Valier, Ronnie Lippens, Costas Douzinas and Julia Chryssostalis for their helpful comments.  相似文献   
58.
女性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国门以来,其间经历了两次批评实践的高潮.但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过度偏执于性别文本与性别价值,以至因批评的格式化与概念化而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忽视对女性美学的总结、对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对本土性别研究资源的整理等.只有高度重视上述问题,才能避免使中国的女性主义实践走向日益僵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59.
法制新闻作为一种专业性新闻,是以1980年《中国法制报》的创刊为标志的。1985年开始的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活动,是中国向社会主义法制迈进的一个创举,同时也促进了法制新闻的快速发展。近20年来,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基本树立起了契约观念、诉讼观念、依法办事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法制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早已涉及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对这个现实进行反映的法制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景观。目前的法制新闻报道与早期报道相比,出现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新特点,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0.
黄丽峰 《金陵法律评论》2005,(6):146-150,157
王充、王符、仲长统对汉代士人唯圣人之言是听、轻信盲从以及盛交游、逐名利、阳奉阴违等行为的批判,勾勒出东汉一代士人的负面形象,重申并弘扬了"士志于道"的士文化精神,对后世乃至当代知识分子均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