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2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07篇
工人农民   66篇
世界政治   48篇
外交国际关系   69篇
法律   281篇
中国共产党   56篇
中国政治   133篇
政治理论   110篇
综合类   176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The Walworth Beauty (2017) is Michèle Roberts’s haunting new novel, which links historical facts with imaginative fiction. Set in central London, the Anglo-French feminist writer’s novel explores certain Victorian women’s lives, lives which are simultaneously connected with those of twenty-first century men and women. A researcher from the nineteenth century, Joseph Benson, and a retired lecturer and writer from today, Madeleine, develop their stories in different times but in similar locations around a Walworth cul-de-sac and other London sites. Past and present, north and south London link to uncover the enigmatic accounts pictured by the protagonists of this sensuous work of fiction. Inspired by Henry Mayhew’s fourth volume dedicated to the villains, the poor and the prostitutes of the Victorian era, Michèle Roberts narrates the story that emerges from their unrecorded words, putting these women’s voices and personal testimonies on paper. Walking the streets of London will connect Joseph and Madeleine, two flâneurs who are witnessing and feeling the different pathways they encounter. The inner and the outer voices of the protagonists establish a dialogue between the man and the woman that celebrates human connection.  相似文献   
282.
郑振铎是20世纪较早涉足古典戏曲研究的文学史家,尽管未曾撰写过专门的戏曲史著作,却是戏曲通史的初次审视者与总体链接者。他的戏曲史著述主要见诸《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这两部著作里,郑振铎对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形成、发展、繁荣以至衰落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观照和阐释,描述和勾勒了中国古代戏曲演变的基本轨迹与大致轮廓。郑振铎的戏曲史著述十分符合中国古代戏曲的实际创作历程,既有原创性,又有经典性,对推动和促进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戏曲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拓荒价值与非同寻常的垂范意义。  相似文献   
283.
汪庆红  杨帆 《河北法学》2006,24(3):156-160
张晋藩教授的近著<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从法制文明的角度对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无论是其理论假设还是在研究对象的定位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都表现出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范式建构上的积极意义.尤为难能可贵的在于该书克服了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现有的革命法制史和法制近代化两种范式的缺陷,因而对于探索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更为科学的分析框架、推进这一研究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84.
Abstract

Kitada Akihiro provides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film presentation as a transient business, its migration into dedicated cinemas, and the concomitant rise and fall of benshi film explainer culture, as silent film incorporating a narrative developed out of simplistic ‘moving pictures,’ only to be gradually replaced by ‘talkies.’ He does so by following the career of Tokugawa Musei,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benshi of the 1920s and 1930s, from beginning to end; in describing the changes in audience composition and expectations, he outline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showman-like VOICE「声」 to the more ‘talkie’-like voice «声».  相似文献   
285.
《圣经》英译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强 《思想战线》2000,26(2):96-99
在英语国家(主要是英国),从<圣经>翻译的先驱凯德蒙到1973年"新国际版"<圣经>出版,<圣经>翻译经历了1400多年的历史,<圣经>英译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许多优秀版本和翻译巨匠.<圣经>英译不仅是宗教领域的大事,在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6.
张羽 《台湾研究集刊》2007,2(3):80-88,98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有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半个世纪以来,诸种台湾文学史或书写,或缩写,或不写张爱玲,都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作为"文学/文化"的"张爱玲符号",已经成为一种亟待思考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在东亚的后殖民和冷战秩序构筑当中被台湾接受的一些脉络,以及在台湾本土意识高扬的背景下台湾新文学史要怎样处理张爱玲的考察,阐述文学制度介入到国族想象后,对作家阐释也出现了较大的位移。而且,也要阐释台湾"独派"人士在处理文化上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上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287.
今年是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建校55周年、建院1 5周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低潮期.这种低潮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不足与教育市场竞争激烈、教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学院难以为济之间的两个巨大反差,使学院面临着新一轮的生存考验.本文认真总结了建院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学院走出困境、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288.
近年来妇女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体现在有关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方面。五年来,近代妇女史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在妇女运动和妇女解放思想、妇女教育、妇女职业、妇女生活、妇女人物等方面出现许多颇有见地的论文。但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在最后对妇女史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89.
魏中海 《桂海论丛》2004,20(6):32-34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和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实践,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邓小平全球化思想,为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90.
中固保甲制度作为一种军事化的基层治安制度,它的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并以此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其滥觞是周朝的乡里制度。秦时商鞅变法的"什伍连坐"制已基本具有近代意义上的保甲之实,北宋王安石倡导的熙宁变法使之名符其实。此后,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国统时期"保甲"则成为"反共剿共"的手段,至新中国成立,此项制度也宣告寿终正寝。一种制度的利弊与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意志密不可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保制度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