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57篇
工人农民   23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4篇
法律   81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108篇
政治理论   28篇
综合类   12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大国文学需要自我身份反省并坚持文论走近经典进而可持续创新。在中国文论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西化浪潮之后,应该重新检讨中国文论的精神价值取向,从全盘西化的文论盲视中走出来,重新以“走近经典”的文化高度和精神厚度,审视大众图像时代中的中国文论身份,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到中国文论经验的世界化的转型中,关注文化创新与文学理论创新的同步性,进而守正创新——“走近经典”并“创新经典”。  相似文献   
192.
16~17世纪是老挝世俗文学的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长篇叙事诗、寓言、诗体小说、纪事体散文等文学体裁,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印度文学和佛教文学相互渗透融合,呈现出佛教化、民族化、同质化等特点。作品既充盈着浓厚的佛教色彩,又贯穿着老挝本土的伦理文化和道德文明。  相似文献   
193.
张羽 《台湾研究集刊》2007,2(3):80-88,98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有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半个世纪以来,诸种台湾文学史或书写,或缩写,或不写张爱玲,都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作为"文学/文化"的"张爱玲符号",已经成为一种亟待思考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在东亚的后殖民和冷战秩序构筑当中被台湾接受的一些脉络,以及在台湾本土意识高扬的背景下台湾新文学史要怎样处理张爱玲的考察,阐述文学制度介入到国族想象后,对作家阐释也出现了较大的位移。而且,也要阐释台湾"独派"人士在处理文化上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上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94.
“冤案”与司法活动——从卡夫卡《审判》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冤案研究应从日常司法的关于是否存在冤案的对立认识入手,而非公认冤案。而发生对立认识时,基于角色担当和功能作用的理由,应主要支持司法活动。社会公众及个人,在冤案对立认识及日常活动中,也有自己的行动责任。卡夫卡《审判》是展开这些探讨的极佳素材。  相似文献   
195.
本文以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和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理论为引言,紧扣科技类英语文献的特点,指出科技英语翻译应忠实于原著,译文准确。同时,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牵强的痕迹,应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相似文献   
196.
放荡文学观是南朝世俗享乐文化的一种文学陈述形式,萧纲的放荡文学观展示修身和为文的二水分流之势。道德束缚的松动铸成萧纲以新变为矢的,艳丽辞藻为表征的不拘礼法的文学姿态,推动了文学审美的精细化趋向。它促使文人更多地去关注真切的生命体验,并以儒教传统诗教的叛逆面目而成为唐代文人改弦更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7.
本文从新的角度,阐释了狄德罗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以及文艺创作理论中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并揭示了这种思想在当时美学、文艺发展进程中的创造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8.
西方非理性主义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为代表的实体性非理性主义,在文学上表现为现代派,反以往的人伦传统和文化传统,反科技理性和道德理性,人物越来越内向化和脆弱化。第二个时期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功能性非理性主义,在文学上表现为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态度为特征,嘲谑传统经典。消解深度摸式,语言成为自身指涉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9.
伴随着20世纪历史的变动,中国文学对俄罗斯文学的接受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摄取侧重和价值取向,先后经历五四时代对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吸纳,1930至50年代前期对苏联革命文学、日丹诺夫主义的移植,50年代中期对"解冻"文学的译介及其后对"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自80年代中期起对"回归文学"的引进,90年代以来对俄罗斯文学的补充接受,以及对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当代文学的接纳.这一漫长的接受史程,既不断刷新着国人心目中俄罗斯文学的原有图像,也折射出接受者民族的历史传统、时代氛围、文化心理和现实需求,还透露出中外文学关系史的某些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200.
文学场域是由影响文学作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作为元场域的文化场决定着它的性质和走向.台湾的文学场域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环境中生成与发展的,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中国传统文化是台湾文学的灵魂,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