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28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9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4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我国民法上无效民事行为的范围越来越窄,体现了我国民法理论的进步发展。民事行为自始绝对无效原因应当以民事行为违反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为限。违犯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并不当然无效。需要根据规范的目的来区分强行性规范的类型。民事行为只有违犯效力性禁止性规范的才会导致自始绝对无效。民事行为无效后,原则上要使当事人的财产状况恢复到民事行为开始之前的状态,因此会产生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22.
Dual/multiple citizenship has become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his acceptance or tolerance of overlapping memberships in political communities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ongoing readjus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zens and political communities in democratic systems. This article has two goals and parts. First, it evaluates dual citize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ve normative theories of democracy. Liberal and republican as well as multicultural and deliberative understandings of democracy deliver a broad spectrum of arguments in favour of dual citizenship. Only communitarians fear that dual citizenship endangers national democracies. Nevertheles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national policies largely contradict these fear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reverses the perspective and shows that most theories of democracy do not only legitimate and facilitate the acceptance of dual citizenship – the phenomenon of multiple citizenships induces innovation in democratic theory in turn. A second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al citizenship and theories of democracy reveals that dual citizenship stimulates refinements, expansions and reconceptualisations of these theories for a transnationalising world.  相似文献   
23.
归正人员在重返和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遭受着经济、政治、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等多层面的社会排斥。导致社会排斥的原因除了来自社会结构和文化之外,还有归正人员自身的原因。为了消除社会排斥,我们必须确立前科消灭制度、改变人们对归正人员的偏见和提高归正人员的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4.
作为舶来事物,"后悔权"一经浮出水面,即遭受或赞或弹的命运。其中的质疑不无道理,但又有失偏颇。据此,厘清"后悔权"之真正意旨,区别相关权利,奠定对其讨论的正确基础实为必须且为必要。此外,"后悔权"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国际惯例",无理由将之拒之门外,但为避免"水土不服"的尴尬,其设立必须兼顾本土实际,即:一切从实际出发,设立中国特色的"后悔权"制度——"有限后悔权"制度。  相似文献   
25.
来华留学生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向前推进的重要人才和智力资源,留学生毕业回国后能在 推动中国企业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促进国家间友好往来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研究以推拉理论为依 据,在上海市部分留学生集中的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来华留学生回国就业的因素 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影响来华留学生回国因素中,留学生来源国方面的拉力作用大于中国方面的推力, 不同区域、不同学历的来华留学生回国的推拉力因素具有显著差异,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的提高会减 弱留学生回国拉力的作用程度。  相似文献   
26.
社会、国家与法——从法的视角思考国家回归社会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与国家在经历了曲折的合一与分离的往返运动之后 ,国家最终要溶于社会之中而实现向社会的回归。本文讨论了在具有长期专制主义传统的中国 ,法在促进国家不断回归社会中的作用 ,指出法是国家回归社会的桥梁 ,法必须也能够成为制约国家、特别是政府 (行政 )权力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权力的制约 ,使国家权力逐渐向社会回归 ,最终实现国家溶于社会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27.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只靠科技手段和经济手段,还必须进行化和价值观的调适,摈弃天人对立的观念,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8.
熊晖 《现代法学》2006,28(4):159-166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实践中产生的一项土地供应新制度。其实质在于对一级市场土地供应的国家垄断的强化。无论从经济的合理性还是制度的合宪性分析,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都有其正当性;储备本身是天然的调控工具。但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在其演进过程中日益偏离了“调控城市存量土地”的初衷,而异化为“地方政府将土地低进高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因此,必须让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回归其作为调控工具的本来价值。  相似文献   
29.
罪犯权利是罪犯法律地位的重要内容,切实保障罪犯权利的实现,是国际人权保护与国家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转变观念,完善立法和执法,唤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是实现罪犯权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0.
返还原物请求权作为物权请求权的一种重要类型应否适用诉讼时效制度,学界看法并不统一,立法也未予以明确,司法实践中对同类型案件的处理结果也不尽一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