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35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转类作为一种积极修辞格,具有特定的修辞结构和特殊的修辞效果。这种辞格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运用也渐趋成熟。而《修辞学习》1998年第二期发表了《转类性质的历史演变》一文,其作者郭焰坤先生列举了大量名词适用的例子,认为“转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性质”、“先秦两汉时的转类不是辞格”、“转类作为一种积极修辞方式,它萌芽于明末清初而成熟于五四之后”。郭焰坤先生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atterns in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s (North Korea’s) use of hostile rhetoric in its internationally-directed messaging. The article first places North Korea’s belligerent rhetoric in the context of that country’s capacity to threaten the US and its Northeast Asian allies; indeed many analysts worry that Pyongyang’s rhetoric represents a conflict escalation risk or even a casus belli. Following thi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mmon explanations – irrationality/incompetence, lack of audience costs, inter alia – for why the North Korean regime employs such hostile rhetoric, and finds these explanations wrong or misleading. The main analysis section describe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of 10 years of English-language propaganda published by the KCNA (North Korea’s state news agency).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th Korea’s hostile rhetoric and a set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statistical tests indicate a mixed correlation of North Korean rhetoric to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One major finding is that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hostile North Korean rhetoric and the country’s kinetic provocations. The conclusion discusses the role that North Korea’s rhetoric plays within the country’s larger adversarial relationship to the US, South Korea, and Japan.  相似文献   
13.
14.
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内在灵魂,当前"把法律作为修辞"是法治意识的核心形态。"把法律作为修辞"强调的是相对于其他话语类型,法律话语对主流思维方式的约束意义与建构价值。"把法律作为修辞"的建构,前提上强调从权力修辞向法律话语的转变,在具体内容上需要法律话语系统的优化建构、法律话语权的内外塑造。"把法律作为修辞"的方法进路,实质是通过运用法律方法将法律话语细致化;"把法律作为修辞"的制度进路,是通过系统化的制度机制将法律话语实践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修正过的图尔明论辩模式。考察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论辩结构和要素的使用情况,目的是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英专学生的思维品质:(1)论辩结构的完备性;(2)主张或然度所体现的逻辑思维客观性;(3)对手意识所体现的论辩力度;(4)论辩成分延展性所体现的思维广度和深度。结果表明:(1)92%的受试将论辩结构作为议论文的语篇组织方式;(2)95%的受试提出主张时采取了极端的或然表达方式,影响了逻辑思维的客观性;(3)对手意识普遍薄弱,仅有29%的议论出现了反驳潜势,但没有人就可能的对手观点展开实质性的驳论,影响了逻辑论辩的力度;(4)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虽有提高但并没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熊文聪 《现代法学》2012,(6):168-179
"思想/表达二分法"是著作权法中一项极富特色的裁判规则,它关乎的是成本收益的利益衡量与价值取舍,而不关乎思想与表达在事实层面是否可分,学界对此的解读往往混淆了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没能揭示其扮演的真正角色及所发挥的修辞功能。作为一项价值法则,"思想/表达二分法"无法向我们提供统一普适的裁判标准,它依赖法官在个案中基于具体情势自由裁量,正是法官的创造性努力,定纷止争的目标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杨长泉  张艾清 《法学杂志》2012,33(9):131-134,140
在以排解纠纷为核心的司法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冲突凸显。在认真厘清这些价值冲突并进行调和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司法裁判,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将社会矛盾化解到最低限度,司法才能达到和谐之佳境。本文以修辞学为视角、以习惯法为对象,探讨民族地方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以习惯法为积极修辞资源照顾特殊"听众"的恰当的表达方式,真正实现"文以载道",达到定分止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社会转型使我们处于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风险环境中,这为以不确定性因素为逻辑起点的法律修辞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土壤。但法律修辞学在中国学界被热捧的理论基础,并不像它在西方社会复兴时那样坚实。当前中国社会并没有经历法律形式主义极度发达的严格法治时代,没有形成严格守法的习惯,缺乏遏事遵守规则的意识。因此,立足于省略三段论推理、强调理性说服功能的法律修辞研究,必须在崇尚程序规制的法律论证框架下使用,才能坚持司法审判的首要目标是依法正确判决,然后才是通过修辞的合理包装送达当事人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管伟 《政法论丛》2012,(3):36-42
源于司法实践需要的中国古代司法裁判文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了不同的修辞意蕴,自唐代之后,体现在司法裁判文书中的修辞技巧并不仅仅是制判者体现自己文章水平的文体性修辞手法,而且也存在着以强化判词受众接受和自觉服从为目的的说理性修辞。而且自南宋以来,这种说理性的修辞手法更趋丰富,既有论证判决结论合法、合理的修辞技巧,又存在着实现教化与整合伦理规范为目标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re are specific spatial conditions that make a party more likely to pay closer attention to anti-elite rhetoric than to alternative issues in its political confrontation with other parties. The article first treats anti-elitism as a non-policy vote-winning strategy that could be valued positively by a broad class of voters across ideological lines (its ‘quasi-valence’ attribute). It is then shown that the incentive of a party to embrace such a strategy grows as the ideological space separating that party from the other(s) shrinks. This hypothesis receives empirical support from the 2014 Chapel Hill Expert Survey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