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6篇
中国共产党   51篇
中国政治   56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李隆汉 《党风建设》2002,(11):43-43
“慎独”,最早见于《札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指在个人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古人把它作为重要的培养道德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2.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几乎都是讲如何做人、如何为官,以及做好人再去为官的修养方法与践行的原则、规范。而《论语》尤为强调,做人要注重学习、  相似文献   
53.
许韶明  苏莲艳 《学理论》2014,(1):160-162
站在象、数、理、义的视角来透析《易经》中"九"和"六"与阳爻、阴爻之间的关系,发现关键其实在"五"。"五"不仅作为一个数字,更是一种符号,其内涵在于"守中"或"中庸"。"六"与"九",实为该符号阴阳两种外在属性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54.
杨云刚 《学理论》2013,(15):153-154
张之洞是一个让人产生困惑的人。阅读其在近代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劝学篇》,再比较其本人的所作所为,会发现其中有诸多矛盾之处,颇为令人费解。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张之洞,从文化生命内核这个维度对张之洞进行了人文意义上的解读,以试图理解其看似矛盾而合理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上张之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5.
“诚”是先秦儒家和北宋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先秦儒家那里,《中庸》第一次将“诚”作为核心概念来论述.面对来自佛教和道家的挑战,周敦颐和张载都以《周易》为宗,以《中庸》为体,试图从本体论的高度为儒家的价值理想和治世之道提供新的论证,并且都借用了《中庸》“诚”的思想资源来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通过与《中庸》相对照,二人论述“诚”的思想时各自的侧重点和独到之处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56.
朱熹《中庸章句》从人与物统一的层面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品级的节制和约束,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7.
曾国藩是儒家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为人为事为官上都能娴熟运用中庸之道。尤其在治理湘军方面更是充分发挥了文人之才,善用义理、谨行中庸,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军思想。文中以湘军为视角,来阐释曾国藩如何用“中庸”治理湘军,进而浅析中庸思想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58.
中庸》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和谐世界、共生共赢从来都是国际法学追求的目标之一,福建省国际法学会2007年年会将“和谐世界与国际法”确定为会议主题,意在引导国际法学界关注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国际法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进行多角度的全面研究。此项动议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59.
程时用 《学理论》2009,(11):41-43
颜之推作为一个饱读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中庸是他的思想核心和处世原则,本文从修身、文学、处世三个层面论述了颜之推的中庸思想和行为哲学,以期对当代社会提倡入的身心发展、协调入际关系、治国安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0.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包含积极的中道观,又包含消极的平均观,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挖掘其历史的局限性对于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