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3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4篇
法律   349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101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1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何涛 《人民检察》2006,(5):53-55
水路交通肇事犯罪与道路交通肇事犯罪, 虽然都属于交通肇事犯罪,但两者有不同的特性。目前,交通肇事罪的定罪量刑主要是依据道路交通肇事犯罪的特性制定,不能完全适用干水路交通肇事犯罪。因此,水路交通肇事犯罪的犯罪主体要区分驾驶部与轮机部船员等,适用法律、法规的依据应当从广义上理解,应将“人员失踪”引入定罪量刑标准中。  相似文献   
232.
当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案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了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也给交警部门调查取证、认定肇事车辆带来很大的难度。随着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事故责任的划定、车辆的认定提出上诉要求的日益增多,对肇事案车辆痕迹的检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交通肇事案车辆痕迹分类 1.1 交通肇事案可划分为3类。分别为车与车相撞、车与人相撞、车与建筑物或其它物体相撞。我们把肇事车辆称作造痕体,被撞车辆、行人称作承痕体。  相似文献   
233.
交通肇事罪是行政犯罪,必须以行为违反行政法律、承担行政责任为前提。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除了承担行政责任外,还需要具备其他条件。执法部门在适用刑法第133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选”规定时,必须注意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逃逸”与刑法意义的“逃逸”是两种本质不同的行为,同时不能违反“同一行为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  相似文献   
234.
刑法133条第二款和第三款中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为的量刑幅度,本文主要探讨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实践中如何认定以及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定罪等问题。  相似文献   
235.
目前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侦破突破口集中在逃逸现场的痕迹物证、现场遗留物证、对尸体进行法医损伤学鉴定等方面。使用计算机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将提高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侦破率 ,为侦破部门提供有效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36.
交通肇事能否引起救助义务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交通肇事行为肯定引起救助义务,而此义务的承担并不以交通肇事行为本身是否构罪为前提。将犯罪归入引起救助义务的先前行为的范围,可以按结果加重犯或转化犯处理,并不会引起一罪变为数罪的后果。  相似文献   
237.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机动车辆大量增加,各种交通事故、肇事案件频频发生。交通肇事罪成为一种给社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的多发犯罪,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交通事故一旦发生,往往导致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性的惨剧。受害人赔偿请求数额巨大与肇事者偿付能力严重不足而形成强烈反差。本文将就交通肇事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主体问题自抒己见。  相似文献   
238.
刑法上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是以行为人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前提的。这种特定的义务一般有四种:一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在特定条件下必须实行的特定义务,即法定义务;二是因职务或者职业上要求履行的特定义务,即职务义务;三是由合法契约所确定的在特定范围内必须实行的特定义务,即约定义务;四是因先行行为产生的消除特定利益遭受侵害危险的特定义  相似文献   
239.
从主客观因素的十个方面分析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发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六条遏制对策  相似文献   
240.
交通肇事罪在我国发案率极高,有很大的危害性。因关系到肇事者的刑事责任大小,故在实践中应把握不同情形,按照我国罪刑相当原则确定肇事者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尤其应注意因被害人的疾病等因素而导致其死亡时,对肇事者责任大小的认定,以客观态度对待肇事者,体现我国刑法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