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4篇
法律   348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101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1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311.
交通肇事埋下祸端 这是一桩过程并不复杂的交通肇事案。事发时间是2001年3月10日。这天上午,家住四川省简阳市石桥镇深湾村3社的毛德志。带着女儿毛丽、儿子毛伟去太平街赶场,中午便在大哥毛德彬家里吃午饭。正吃着,贾家派出所太平街警区治安员傅洪走了过来,毛德彬邀请傅洪一同吃饭。毛德志不喝酒。只有傅洪与毛德彬对饮。两人差不多喝了12瓶啤酒。  相似文献   
312.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违法的行为,而且会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加大侦查力度,让交通肇事逃逸者无处可逃,同时,也要做好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让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尽量少发生。  相似文献   
313.
张洧铭 《法制与社会》2012,(17):269-270
《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情节,以及最高法《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为题的解释》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解释,最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但是司法实践中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及具体案例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甄别,依然存在很大的困扰.本文从立法的规定中解读“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概念以及构成要件,并区分实践中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相似情形.剖析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实质,有效地指导了司法实践中对“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的认定.  相似文献   
314.
闵捷 《法制与社会》2010,(22):94-95
本文主要论述了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认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315.
316.
耳蜗血疑     
赵进一 《检察风云》2013,(11):79-81
一位来上海旅游的69岁的日本老人突然惨死在街头。是交通肇事,还是蓄意谋杀?一时间,迷雾重重……对于中日关系而言,2001年真可谓是降到了冰点:四月下旬,日本前首相森喜朗下台前夕,突然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进行所谓的"紧急进口限制",两个月后,中国宣布对进口的日本汽车、手机和空调加征100%的特别关税,"大葱与汽车"之战就此拉开序幕;此后,日本新首相小泉纯  相似文献   
317.
案名:张某交通肇事案 [基本案情]2010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初十)15时5分许,犯罪嫌疑人张某醉酒后独自驾驶一辆长安奔奔轿车(车牌号冀TDN769),在冀州市时庄村沿村内街面由东向西行驶(车速40km/h左右),行至村子中间位置时,与在街面北边聊天的张甲(男,55岁)、藏某(女,57岁,系张甲的妻子)、张乙(男,72岁),王甲(男,73岁)、王乙(男,80岁)等5人相撞,致其受伤住院,藏某经医治无效于当日死亡。经冀州市交警大队责任认定,张某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张某对此无异议。  相似文献   
318.
解惑答疑     
交通肇事的赔偿款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吗?问:我与丈夫感情不和,分居快两年了,准备离婚。可是我最近发生车祸,后经法院调解,肇事方赔偿给我10万元钱。最近,我丈夫向法院起诉离婚,并  相似文献   
319.
张钧  麻建明 《政府法制》2010,(15):25-25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王某某交通肇事案件,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的裁定后忻府区人民法院于近日作出判决,判处被告人王某某有期徒刑十年,赔偿被害人家属30万元。由一审判处七年改判为十年。  相似文献   
320.
曾国东  邓忠 《法学》2012,(7):137-145
交通肇事案件中"自动投案"的认定不应独立于一般自首而单独适用,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只是对交通肇事案件的一种补充、扩张。自首的实质在于权力的妥协,司法权力与自首的犯罪嫌疑人在追求矫正正义的平台上达成妥协,自首实际上是权力与权利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保护现场"的行为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但"抢救伤者"的行为只能是作为,而不能是不作为,"向公安机关报告"不是"报警",而是除"报警"以外的其他行为。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与"抢救伤者"只要具备其一即可,而不需要同时具备才成立"自动投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