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3篇
中国共产党   45篇
中国政治   68篇
政治理论   31篇
综合类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亲子交往是儿童最早的交往活动,也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积极有效的亲子交往能够促进儿童的情绪分化。提升儿童情绪认知的能力。影响儿童情绪发展的质量,并为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12.
2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德育的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中央文件,需要我们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教育的作用和使命,要有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尤其要与转变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德育观和人才观。  相似文献   
214.
克服国家主义教育观的影响,通过宪法和法律确认社会教育权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法首先应是民办教育振兴法,是民办学校及其教师、学生的权益保障法;法律应规范政府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215.
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是青少年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近 10年来不少研究者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学科角度对这一交叉领域进行了深入详细的探讨。通过查阅近 10年来的文献资料 ,和对有关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 ,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216.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以其实用主义哲学、人性论和庸俗进化论为核心的社会学及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为基础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学的基本原则等教育理论问题进行了论述。总的来讲 ,其实用主义教育观是唯心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但在其“倒立着的”形式后面隐藏着许多“合理内核”。挖掘、吸收、继承这些合理成份 ,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 ,全面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17.
媒体广场     
《法治与社会》2004,(9):48-49
全国涉农收费检查退还农民近2亿元,推行亲子教育势在必行,银行法院联合造假暴露金融制度缺陷,“社会工作者”成为我国新职业,国土资源部查处土地违法案3万多件,我国首次处决艾滋病毒犯,抽检显示:碳酸饮料近4成不合格。  相似文献   
218.
《检察风云》2008,(16):1-1
身边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好久没回家看望父母了","如果有爸妈在身边就好了"……在上海这个日益国际化的城市,找到一套能两代人同住互相之间又互不影响的房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市面上的三房、四房很多,但是要真正做到兼顾两代人的需求,却绝非易事。而绿洲香岛本次推出的"亲子连"户型,将三、四房市场细分出一款崭新的产品。  相似文献   
219.
8月19日,“畅享健康生活,空调调高一度”亲子纳凉线上专场宣传推广活动,与市民朋友携手共赴“云”端绿色低破之约。活动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商务局主办,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办。斗鱼、北京青年报、爱奇艺、一直播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  相似文献   
220.
道德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知识符号本身,而在于这些知识符号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如何让受教育者走进该内涵深厚的意蕴中去,如何让受教育者获得该意蕴带来的感动,如何让受教育者在感动的同时体会到道德的力量,如何进一步由情感上的感动转化为道德上的自由感等是学界必须加以关注的现实。在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论前提下,将审美教育作为探寻道德意蕴、体验生命意义、寻找生活价值、生成道德自由感的重要工具,达到善恶凭自己的心境了悟,最终实现"文化—道德的人"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