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27篇
工人农民   52篇
世界政治   10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470篇
中国共产党   832篇
中国政治   1091篇
政治理论   434篇
综合类   5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358篇
  2010年   295篇
  2009年   380篇
  2008年   436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路锦辉 《法制与社会》2011,(21):254-25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见危不救的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讨论亦不绝于耳。作为一个法律人,如何用法律手段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路径,本文站在支持见危不救入罪的立场,针对入罪与否双方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进行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02.
未来的民法典应当以人文关怀为基础,这一方面要按照人文关怀的要求构建民法典的价值体系。民法典的价值理性,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在民法理念上,除了强化意思自治以外,还要以人的尊严和自由作为同样重要的价值,并贯彻在民法的制度和体系之中。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显赫的法制成就之一乃是民法在中国的确立并走向发达.作为因应市场经济的一部法律,民法最伟大的贡献其实并不仅仅在于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而在于解放了市民社会中的个体人性--是民法让每一个人站立起来了,是民法让每一个人真正成为独立、平等、自由、自主的人.然而,人性在市场经济平台下运行的结果却往往使得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04.
基由于人性在其各种属性的冲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在各种具体(不同人、不同社会、不同群体等)的人性之间存在着一种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与要求不一致的可能,也存在着个别人的利益与其他人的利益的暂时冲突。每个人在其可能的本性中是平等的,它意味着人有同样的欲求和权利,帝王将相与市井小人,"君子"与"匹夫",概莫能外。基于这样的人性考虑,权力拥有者就可能  相似文献   
105.
努力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广文 《理论学刊》2007,2(3):58-61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6.
李成旺 《理论学刊》2007,23(3):61-64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7.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建平 《探索》2007,42(2):114-118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首先是人,在当代思想状况比较复杂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以及实践主体性出发,尊重关爱学生,给大学生注入真切的关怀。这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中央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明确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工作。为此,本刊特别推出此专题,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9.
大学素质教育公选课,仅仅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地是向其渗透人文精神,大学生获取人文精神的途径是多的,而教化、示范、内化养成是一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0.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研究人性假设问题对于行政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借鉴和继承中西方传统人性假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新的人性假设构想,探讨了人性假设与行政实践的关系等问题。但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学者们研究没有从"人性"三大矛盾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进一步推进行政学人性假设研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重视人性研究的层次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坚持与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