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40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8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2篇
法律   18篇
中国共产党   71篇
中国政治   133篇
政治理论   59篇
综合类   4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61.
"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的,具有正义性、和平性、包容性、综合性和科学性。它反映了一个崛起的中国如何处理与外界关系的思想理念。"命运共同体"建设首先需要中国运用物质力量来推动,但它拒绝简单地被"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来分析和理解。运用西方既有主流理论范式来理解和分析"命运共同体"有其局限。中国外交需要中国思维和视角。过程建构主义是主流范式之外的中国理论创新,它可以赋予中国外交政策及"命运共同体"以新的解释。但过程建构主义仍是单一范式研究,而由于"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复杂、具体的问题导向研究,因此,借用分析折中主义,并纳入过程建构主义来分析和考察"命运共同体",可以发现,"命运共同体"既是一个经济、政治和安全秩序,也是一个观念秩序;利益共同体是它的基础,安全共同体是它的保障,共有知识的建构是其最高标准。共同安全是"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和战略目标,即它展示的和平发展战略凸显了中国尊重他者的合理安全诉求;合作共赢原则反映了在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深化的国际格局中合作安全的重要性;伙伴关系战略则展示了中国探索和实践"同盟安全"之外的新安全观的外交努力。  相似文献   
662.
余翔  朱琨 《国际资料信息》2013,(5):37-40,19
2013年2月,美国与欧盟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将于今年6月启动以自贸区为核心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谈判。美欧深化经济合作的想法由来已久,此次决心最大。虽然美欧自贸区谈判最终能否"修成正果"需经受重重考验,但其对中国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63.
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最鲜明的特征是制度型开放.从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制度型开放"的总体要求,到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从202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细则施行,到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  相似文献   
664.
近年来,拜登政府努力打造美国“印太战略”体系,积极拓展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并为此推出《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这一全新的制度安排。目前,美国的太平洋岛国伙伴关系战略逐渐推进,在外交存在、安全与防务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拜登政府借助三大层次的制度架构逐步实现其战略目标,又努力避免过多的承诺和过重的财政负担。从长远看,太平洋岛国对民主和地区主义的本土化理解、与美国在遏制中国上的不同立场以及美国财政援助存在的问题都使拜登政府的太平洋伙伴关系实践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65.
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这是中国大陆坚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事件,然而,台湾地区却尚未成为RCEP成员。本文基于RCEP区域价值链视角,通过关税数据和GTAP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从短中长期维度,考察了RCEP对台湾制造业贸易的“挤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台湾与RCEP区域内各经济体间的经贸往来紧密,且深嵌于区域生产网络之中,即便在短期,台湾也面临被“挤出”区域内生产网络的风险,在中长期,台湾传统优势产业被“挤出”区域生产网络的风险更将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666.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发展变化对国际局势的走 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冷战后十年不到时间里,美国和欧盟共发布了三个重要文件来规范双边 关系。美国和欧盟之间的准区域间关系具有综合性、互惠性、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所追求的区域 效用包括平衡权力、强化认同、共享利益和建设制度四个方面。而双方准区域间制度建设的成果包 括政治磋商机制、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民间对话机制三方面  相似文献   
667.
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能源合作、保障新形势下中国的能源安全。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双边协定、区域安排和以《能源宪章条约》为核心的多边条约。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还应遵守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等国际法基本原则。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合作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保障中国—中亚油气管道稳定运行、加快推进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建设,开展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和推动中国—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政策的对接等。进一步推动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加强机制建设以及增强合作法律文件的“硬”性因素,是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68.
冯晓玲 《当代世界》2023,(11):66-71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既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在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也面临东盟内部发展参差不齐、地缘政治形势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凸显、高端产业不足等诸多挑战。鉴此,中国与东盟应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的契机,在海洋贸易、海洋产业投入、海洋开发规则制定、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深化合作,助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不断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669.
张伟鹏 《国际展望》2023,(1):42-57+154-155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动与各国开展友好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性和中国外交政策开放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在外交领域的延伸和拓展。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牢牢把握主动权,也符合合作伙伴间的共同利益。这是支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在实践中凸显了团结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时代价值,为新形势下推动国际关系健康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深刻把握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对于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将各国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转化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理念、共识和集体行动,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70.
202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提出了“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IPMDA)这一海上安全新倡议。其根本目的是,在战略上,填补美国在海上“灰色地带”的空缺,重塑美国海洋大国的影响力;在战术上,包括利用与其他参与国的合作,形成多方异地联动的互动格局,让其他国家在分担美国压力的同时,形成共同在海上应对中国的合力。为此,拜登政府尤其看重并拉拢一些东盟的南海“声索国”。在实施过程中,IPMDA打着“打击非法捕捞”“人道主义援助”“联合救灾”等具有极强欺骗性的幌子,在全球海域构建海域情报信息共享网络,不断强化对中国渔民作业船只的跟踪监视,并公开阻扰和干预中国渔民正常且合法的海上捕捞作业。美国还先后派出多艘海洋测量船和海洋监视船在南海海域秘密展开水文调查,探测海底地形,对中国和相关地区内国家构成严重的侵权,破坏地区安全和稳定,影响“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IPMDA是在大国博弈的时代背景下推出的,蕴含着明显的冷战思维和服务于美国自身利益的战略动机,它不仅大大挤压了东盟自身的战略选择空间,还破坏了东盟的“中心地位”,东盟国家对其表现出3种并不完全一致的立场,但更多的是疑虑和观望。多数东盟国家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