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38篇
中国政治   53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文化大革命”是自上而下发动的,但从运动本身来说最先是从校园内被发动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此前校园内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高等学校内,人与人之间关系普遍紧张,而在教师中以青老矛盾最为突出,从而使一部分青年教师成为“文化大革命”的积极分子。本文以“文化大革命”爆发前高校历史系为主要考察对象,以“文革小报”为主要资料,分析高校历史系教师内部青老矛盾的产生与激化过程,从而从一个角度来探讨“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82.
杜玉芳 《湘潮》2005,(1):14-17
“志同道合”可以成为朋友,“殊途同归”也可以成为朋 友。1930年夏,胡乔木和季羡林同时考入清华大学,成了校 友。尔后两人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投身革命,活 跃于政坛,身居高位;一个自甘寂寞、矢志学问, 终成学术 大师。个性、人生志向迥异的两个人却保持了终生的友谊,《胡乔木和季羡林六十年同窗情》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83.
不久前,舆论界涌起一轮质疑“季羡林是国学大师”的声音,90多岁的北大老校长季羡林陷入了似乎前所未见的“大师门”危机,他连忙出来公开表示,要辞谢诸如“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国宝”之类的“帽子”,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真实的人物永远是圆形的。不管季老是否堪称泰斗,从周围人眼中看来,这个像土地般朴素的耋耄老者,都绝对是一个相当真诚、谦和及值得尊敬的老学人。 本文作者为季羡林先生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相似文献   
84.
生锡雷 《台声》2009,(4):47-48
早春,伴随着瑟瑟寒风,应全国台联的邀请,以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鸿为团长的“台湾师大历史系山东史迹考察团”一行35人,于2009年2月7日至16日.赴山东进行了参访、考察,深入探寻山东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相似文献   
85.
于毅夫     
纪石 《世纪桥》2009,(2):40-42
于毅夫,原名于成泽,字毅夫,笔名洪波、逸凡。黑龙江双城人。早年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曾任民国大学图书馆主任。1933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宣传部部长、新华社华中分社总编辑、嫩江省人民政府主席。  相似文献   
86.
姚同发 《黄埔》2013,(1):56-58
2012年5月笔者访台期间,曾专程拜访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原系主任、原文学院院长王仲孚教授,向其请益受"台独"侵害且沸沸扬扬多年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王教授因先后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授课,有着各层级教学的实际经验和广阔视野,对中学历史教科书受文化"台独"戕害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对其危害的揭露可谓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87.
美国肯塔基州立默里大学历史系教授肯·沃尔夫所著的《大历史视野》是一册难得的历史比较读本。该书特点鲜明,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88.
学者吴景平     
吴景平,1950年出生。民建上海市委委员、民建中央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市十一届人大代表。初中毕业后曾到市郊务农6年,后于上海师范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发表《宋子文评传》、《关于近代中国外债史研究对象的若干思考》、《近代中国内债史研究对象刍议》等论著多篇(部)。  相似文献   
89.
1998年8月,潞城市石窟乡政府来了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这位大学生刚刚从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作为山西省妇联、山西省委组织部选拔的优秀女大学生到基层任职锻炼,担任石窟乡的乡长助理——她就是史淑枝。  相似文献   
90.
陈志远是陈潭秋的次子,一生未曾见过父亲,与母亲徐全直的接触仅限两个月的襁褓时光。1933年初,党中央决定将陈潭秋夫妇调离上海,赴中共苏区工作,但当时徐全直待产不便转移,只能由陈潭秋先行前往。4月,陈志远在上海出生。6月,徐全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当局抓捕入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