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66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环境权是一项新兴的、正处于发展中的重要权利,其产生具有深刻的背景和动因。从法律上创设环境权,一方面适应了现实社会的普遍需求;另一方面解决了环境利益与传统权利体系难以协调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环境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应作合理界定。从法律上创设环境权的基本途径是环境权的宪法化。  相似文献   
212.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如实回答”是否是犯罪嫌疑人的一项重要义务,阐明了“如实回答”在刑事讼诉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法律中相应规定不完善,对于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13.
龚先砦 《法制与社会》2011,(6):19-21,39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司法官处理诉讼事务的指导思想.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古代官方和民间形成了二元化的"无讼"观.这种观念对当今信访困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14.
李栋 《中国法学》2013,(2):115-127
作为精通法律与狱讼,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职业群体,讼师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人们对其态度判若云泥。以官府为代表的"官方表达"将其描述为教人挑词架讼,坏人心术的"讼棍";而以民众为代表的"民间实践"却将其奉为仗义而行,维系社会正义的"貔貅"。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不仅反映了明清时期司法制度设计上所存在的问题,而且暗含了官府"息讼"话语与民间"健讼"事实之间的紧张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反差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王权主义秩序情节下对于社会和谐追求的困境与问题。  相似文献   
215.
李密 《法制与社会》2013,(19):100-101
在对于古代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中,厌讼似乎成了不言而喻,人人皆知的特征,成了广为认同的一种概括。然而,如果我们放弃用当今理论或术语去剪裁古代社会的做法时,会发现对诉讼的规避完全是文化、制度、经济等社会客观因素造成的,中国古代民众在心理上并不"厌讼"。  相似文献   
216.
讼学、讼师与士大夫--宋代司法传统的转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讼学与讼师是宋代社会转型下所出现的特有现象.它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喜言财利的"好讼"风尚,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猛烈地冲击着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司法防线,影响和改铸着宋代的司法传统.本文从多层次互动的角度论证了讼学、讼师与士大夫的对立与融合,打破了以往学术界只重视二者对立,而轻忽其融合的偏颇,为人们重新认识二者的关系及其司法传统的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17.
现代城市建设离不开法律公平的保障,而司法公正与高效则是法律公平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实施“大大连”战略的实际出发,论证并提出了保证司法公正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18.
陈洪 《特区法坛》2004,(11):35-36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内容,是司法公正的基础。举证责任制度,也称举证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应遵循的规章制度。举证制度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判无不是围绕诉讼证据来进行的。举证责任是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案件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若未能提出证据或者提出证据不足以证明时,将承担不利之裁判结果。如正某主张他曾某年某月借款10万元给李某,  相似文献   
219.
ADR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完善法科教学体系与学生的智能结构,适应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推动ADR人力资源建设,并促进民事司法改革,等等。普及和提高ADR的法学教育,对于提高运用ADR解决争议的水平,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0.
《周易》“无讼”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是儒家群经之首,亦是研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典籍,它在诉讼观上集中体现了儒家主张的“无讼”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传统法律文化的“无讼”价值观和“息讼”之术,使百姓产生“贱讼”、“耻讼”和“厌讼”的心理,不敢主张权利,是造成我国传统法律“义务本位”的重要因素;“无讼”的法律文化意识使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中诉讼法制不健全,阻碍法律自身的发展;“无讼”思想是我国古代“律学”发达而“法学”落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