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66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殊途同归:“无讼”与现代法治精神之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讼”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是当时自然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的必然选择。它与现代法治精神具有同样的历史合理性,体现了不同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以秩序与公正为主题的社会理想的共同追求,但它们在社会现实中有着不同的实践模式。在不同的实践模式中形成了不同的观念:对人的信任与对法的信仰。鉴此,寻求二者契合,进行适度宽容的制度设计,理性选择现代法治建设之路,当是一种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222.
传统无讼理念与当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亚莎 《法学杂志》2016,(10):73-79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在纠纷解决问题上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的协作及互动参与,从这点来看传统的无讼理念与实践可为这一制度的当代完善提供历史的借鉴.传统社会中,核心价值、民间社会、法律依据构成了民间纠纷解决体系的基本框架.核心价值的强力渗透,民间社会的存在,国家法与民间规则、习俗在价值上的共享及实施方式上的配合是无讼理念得以成功实践的重要原因.当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可借鉴传统经验,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统一价值为核心,以民间社会组织、法律依据为支撑,诉讼与非诉良好衔接的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223.
翻讼,是近年来多发于司法实务中的现象,不仅造成诉讼程序的反复启动,浪费司法资源,而且对司法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翻讼具体表现为翻供、翻证和翻案三种情况,使案件在诉讼程序中出现反复无常、捉摸不定、似是而非的边缘化状况,不仅是困扰司法机关的一大难题,也是消耗诉讼资源的一大固疾。理性地看待翻讼并积极地“排除”翻讼所带来的“损害”,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转向思维,达到铁证如山、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相似文献   
224.
尤陈俊 《法学》2018,(3):135-145
若论对传统中国诉讼文化影响之直接与明晰,当首推儒家道德观。儒家道德观体系中有三个主要的伦理准则——克己、忠恕与中庸——与大传统诉讼文化气质相通,其对传统中国诉讼文化的气质模塑途径,最主要的则有两条:儒吏们的理讼实践;以儒家道德观为底色的家法族规的潜移默化宋代以降商业文明在不少区域的兴盛,使得儒家道德观无法再像以往那样能够强有力地统摄诉讼文化的不同层面。儒家道德观根源于农业文明并与之深度契合,而以"无讼"为价值追求的大传统诉讼文化,亦是缘自于对农业文明这一经济基础的回应。从宏观上将不同的文明类型、道德观念和诉讼文化加以对应讨论,对其间所透露的那种马克斯·韦伯意义上的"选择性亲和性"加以洞察,不失为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前必要的框架性认识。  相似文献   
225.
乡村法制建设是21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本文从辨析当前有关中国乡村法制建设的几种观念切入.在五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1)本土是否中国乡村法制建设资源的主要取向?(2)训政是否中国乡村法制建设的必经之途?(3)厌讼是否中国乡土社会的法律心理?(4)严打是否中国乡村社会治安的主要法宝?(5)乡村是否中国法制建设的根之所在?  相似文献   
226.
《教民榜文》所见明初基层里老人理讼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秀桃 《法学研究》2000,(3):137-147
本文根据洪武三十一年《教民榜文》和明代徽州法律文书的记载 ,探讨了明初里老人理讼制度的内容及其在基层社会的实践状况 ,认为这一制度发挥了一定的解纷作用 ,可以为当时的乡民提供公正和利益的保证 ,集中体现了传统法律中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227.
法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要求,中国的法治建设,已成为国人关注的政治法律问题。所谓诉讼观念,是指人们关于诉讼制度和诉讼现象的认识、定位和价值判断,以及当发生诉讼时运用诉讼来解决纠纷的期望值。诉讼观念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受到政治、文化、法律、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与西方的"法理文化"迥异的是受中国的"礼治文化"影响,中国传统的厌讼和惧讼的产生自有其深刻的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无讼"成为传统诉讼观念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28.
历史的趋向和民族的习惯是一股强大的惯性.综观中国传统诉讼观念的形成流变,一直有官方的和民间的两条线贯穿于其中."无讼""息讼"是官方的指导思想,"畏讼""厌讼"是民间的百姓心态.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引导并形成了中国传统诉讼观念.  相似文献   
229.
域外家事程序现代化进程包含决定性的三重立法关系:第一,对家事实体与家事程序两类制度规范间之立法关系的不同定位,导致两大法系家事法制体系构造的分野,推动大陆法系家事程序专门立法形成;第二,对家事程序与民事程序两套规则体系间之立法关系的不同定位,导致家事程序专门立法模式的演变,推动家事程序单行立法模式的主流化扩张进程;第三,对家事诉讼与家事非讼两个审判轨道间之立法关系的不同定位,导致单行立法模式下家事程序构造的分化,造就三种代表性家事程序单行法例。我国未来应立足《民法典》对家事法制体系构造的定位,选择单行立法模式,制定《家事案件特别程序法》。该法应采取家事诉讼与家事非讼并立协行的程序构造,根据《民法典》完成“二元两级”的家事案件系统分类,建立“双轨四层”的家事程序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230.
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作为解决民事纷争的重要组成,二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原则性差别。非讼程序具有不同于诉讼程序的程序机理,程序简单、迅速。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通过适用范围的区分,在程序功能上形成互补。诉讼程序侧重于争讼纠纷之解决;而非讼程序则主要着眼于纠纷之预防。我国目前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界分存在范围不清,非讼程序机理不明等困境,故有必要在明晰程序机理的前提下,对目前非讼程序设计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