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善恶之研究     
吴若增 《人民公安》2006,(10):56-56
20年前我就发现:一、善良之人与邪恶之人的最大差异,就是善良之人总用善良之心去理解别人,而邪恶之人总用邪恶之心去猜度别人。二、这是一种思维习惯,反映方式。它非常固定化,因此可叫做思维定势、反映定势。三、问题是这种定势,很难被人发现或认识,因为善良之人固然用不着掩饰  相似文献   
12.
张娓军 《新湘评论》2010,(11):63-63
恩格斯在此从道德的历史与逻辑的发展上批判了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论,深刻论述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恩格斯认为道德并非像杜林所说的那样,它不是从来就有、永恒不变的,道德产生于原始社会,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各阶级都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凌驾于一切民族和时代之上的永恒不变的道德是没有的,且“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3.
“人性恶”是法律、法治的人性基础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在法律、法治的人性基础的研究中,有一种"性恶论"颇有市场,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值得关注。经初步研究,这种观点立论的论据主要有三,即西方关于人性恶、权力腐败和法律的人性逻辑起点——"自私"的论述。我们逐一查阅和剖析了这三个方面的论述,认为他们对有关的论述的介绍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加上对"恶"、"基础"概念理解上的片面和肤浅,因而说"人性恶",进而得出"恶"是法律的人性基础的不科学结论。从相关的论述和历史的实际看,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性,"恶"只是它的一个方面或一种表现,是"善"的阙如,是人性的一种缺陷。显然,"性恶论"歪曲和丑化了人性,因而用它来指导我国的法治建设,必然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故应坚决地抛弃这种理论,并肃清其在社会中的流毒。  相似文献   
14.
勐梭龙潭     
西盟县勐梭龙潭很美,喜欢它的人很多,至于喜欢的原因也各有千秋,有人喜欢它周边浓郁葱葱的树林;有人喜欢它潭中干净透明的湖水;有人喜欢在夜半或者黄昏漫步龙潭,呼吸负氧离子,愉快身心;有人喜欢围着龙潭奔跑,锻炼身体又释放心情……
  县城的后花园,装点着美丽的边陲小城
  我要说的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信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勐梭龙潭,内有圣山、神谷、飞瀑、龙潭、龙摩爷和佤山云海等景点,也不说它是天然的高原淡水湖泊,湖泊四周的原始森林中有许多珍贵的植物和珍稀的野生动物。我要说的是,它是西盟县城的后花园。因为和城区相邻,和大家也最亲近,任何时候,只要愿意,都可以到这儿走走,逛逛。平视,有满眼浓绿的树林,仰视,有大朵白云点缀的蓝天,俯视,有澄澈透明,波光粼粼的湖水。  相似文献   
15.
儒家行恕以分清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为认知条件。孔儒对待怨仇的处理态度体现出恕的原则性。励行恕道,得看对象。儒家以爱人为本,但也疾恶如仇。符不符合仁义原则是衡量仇雠与否的标准。父子不隐而告,是遵循公理;父子相隐而不发,则在遵循天理。公理虽大,但仍须服从天理。作为美德的直道必须引导、规范以礼乐教化,没有主体自身的积极修为则容易演变为任性。儒家恕道始终要求有严肃的是非立场和清晰明确的道德认识能力,智因而成为一切道德行为的认识论准备或理性前提。君子行恕坚持标准,但也不排斥人性关怀,强调仁爱但也不失严厉,因而可以练就出推己达人的真本领。  相似文献   
16.
十二个生肖属相,任何属相都有可能当皇帝,看来属相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人不必为自己的属相而患得患失。属相,自己无法选择,但作为的大小与善恶可以选择。  相似文献   
17.
纪昀人性论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立  吕耀怀 《求索》2010,(11):137-138,181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理解和论述可谓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纪昀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人性论,提出了他自己对人性的独特见解,认为人性根源于气,而诚则是人性的基础,提出了不同于其它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人性论显示出清晰的三个层次:当人因其具有"三根六欲"这些自然属性而成为自然人时,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当自然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不断受到熏染而成为社会人时,人性是善恶兼具的;当社会人通过内在心性修养不断弃恶扬善、亲证无我而成为理想人时,人性是善的,而且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本原意义上的善。贯穿于这三个层次之间,有一条主线,即突显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刑法伦理解释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武举 《现代法学》2006,28(1):52-59
刑法解释问题的关键是依照什么价值原则和指导思想来理解和适用刑法条文,对此,迄今为止的各种刑法解释理论都没有给人们以正确、简单的指导。本文提出的“伦理解释论”认为,最好的刑法解释应当在刑法文本用语的最大含义范围内选择、适用最符合公众善恶观念的含义。“入罪解释论”和当下流行的“出罪解释论”都是荒谬和错误的。与“合乎伦理地解释刑法”相比,由谁来解释刑法、用什么方法来解释刑法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20.
人性与法治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中西文化人性论的根本差异是中西文化分别走向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要实现法治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的人性立场进行深刻反思;走出人性预设理想化的误区,借鉴西方人性论的合理因素,从人兼善恶双得属性、人的主体性、人的世俗性等人性立场出发建构中国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