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83篇
中国政治   80篇
政治理论   29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执著人生     
一次在火车上,我听一位中年男子向他同座的女青年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宴会中,有位美国心理学家提议,请在座诸位用最简短的形式写一篇自传。其中一个满脸沮丧的年轻人神气十足地交给这位心理学家一篇只有三个标点符号的自传: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和一个句号(。)。他的解释是:“一阵横冲直撞之后,落了个伤心哀叹,到头来只好完蛋。”  相似文献   
42.
里昂·彼得拉任斯基(Lew J.Petrazycki,1867-1931),法学理论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出生于威特伯斯克(Vitebsk)地区的波兰贵族家庭.他先后在圣彼得堡、海德堡、柏林、巴黎和伦敦的大学研习法律,并获得基辅大学罗马法硕士学位和圣彼得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是一位高产的学者.在圣彼得堡的20年间(1897-1917),他出版了数本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学、国际私法、民法、心理学以及道德、法律和国家之间关系.其中,<法和道德研究导言>(1905)和<与道德理论相关的法和国家的理论>(1907),被波士顿大学的巴波教授州(Hugh W.Bobb)节选组合成<法与道德>(英文版)出版.而离开圣彼得堡以后,特别是在波兰任教期间,他也极富研究成果,但是很少有出版的,大多观点只能够从他学生的笔记中找到.  相似文献   
43.
《党课》2006,(6):72-73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们内心承受的压力很大。怎样释放自己的心理压抑,也就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44.
周图铭  王德华 《工友》2007,(6):44-45
需要决定存在!需要是活力的真正源泉!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必须研究农民工的需求何在?中铁大桥局工会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所首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农民工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生存、发展、自我,并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工搭建了由低到高“三级台阶”,实现了农民工维权工作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5.
国内监狱从未设置过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岗位,这一传统格局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监狱管理的实际需要。本文针对这一时弊,提出了监狱增设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建议,并对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发表了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6.
21世纪什么疾病最流行?大家脱口而出的可能是非典、甲流。然而,心理学家的回答却是:孤独。欧洲一项针对1200位成年人所作的调查显示,约有1/3的人常感到孤单。在最新一期美国  相似文献   
47.
《学习导报》2010,(5):30-30
如果有两块比萨,配料和口味完全相同,但其中一块比另外一块要大一些,你一定能接受较大的一块价格要高一些的事实。因为人应该都是理性的,愿意为相对较多和较好的东西支付更多的钱。  相似文献   
48.
崔光宝 《党政论坛》2011,(10):52-53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 孔子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他在读书时常常把“学”与“思”“习”“行”结萑穗抹。一是学与思的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是“学”与“习”的结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学习理解掌握知识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49.
庄文静 《廉政瞭望》2013,(10):54-54
“老好人”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而美国心理学家认为:“过分友善不再是值得表扬的善良品格,而可能是源于一种病态心理——‘取悦病’。”尤其,作为领导,如果过多地去做好人,对于团队目标绝不是一种好事。  相似文献   
50.
《廉政瞭望》2013,(3):25
下属难免犯错,领导也难避免骂人。骂人既是一种艺术,该怎么骂才好?从古到今都有不少心理学家和社会学者都有过研究。锦囊一:骂的原则1.厘清责备的"目标物":责骂下属前,要清楚这样的责备是为何目的:是针对下属的一次性错误?或是同样性质的错已犯过多次?是工作方式或是工作态度?一般而言,一次性错误其实不该责骂,而要适当鼓励。2.对事不对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