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3篇
法律   173篇
中国共产党   47篇
中国政治   82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31.
为满足实质化庭审的质证需要,确保刑事证据证明力,应基于取证之实体层面的分析,以证据全面性要求与"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为指引,探赜侦查取证质量的提高途径。在证据全面性要求指引下,以刑事案件的结构要素为标签,分别收集相关证据;重视在现场勘查中收集包括"状况证据"和微量物证在内的实物证据,并做好证据保管链有关工作。在"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指引下,首先,对侦查取证中的"排除合理怀疑"进行祛魅,避免因片面理解该标准导致"牵强取证";其次,以"溯因推理"为基础,提供构建能够"排除合理怀疑"的侦查证据体系的操作步骤;再次,要正确分析和处理构建侦查证据体系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矛盾;最后,需界分"排除合理怀疑"与"排除一切怀疑",使侦查证据体系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获得超越"印证困境"之可能。  相似文献   
332.
如果探寻中西方刑事证明标准的渊源,我们会发现,刑事证明标准赖以生存的根基有着巨大的差异,两种不同刑事证明标准的背后,实际上是两种法律文化的冲突。中国所特有的诉讼法律文化背景的定在,使中国现今的刑事证明标准得以固守,而这种证明标准对中国刑事诉讼体制与实践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则是全局性的。突破现今的刑事证明标准,成为当今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的现实和理论前提。刑事证明标准的转变,与其说是制度本身的转变,不如说是文化的更新,这种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尽管如此,制度可置换文化而先行,并对文化的转变产生一种推动力。  相似文献   
333.
福斯特、马尔马斯和福尔达都曾指出,黑格尔对古代怀疑主义的理解存在着某些偏差。本文基于黑格尔《怀疑主义与哲学的关系》一文中的相关论述,试图阐明黑格尔对于古代怀疑主义及其历史的考察所存在的四个问题,并通过深入考察第四个问题,即黑格尔对于安尼西德穆斯的十个论式和阿格里帕的五个论式的前后态度的不一致,来指明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由于黑格尔立足于自身的哲学思考所作出的创造性阐释,即黑格尔将古代怀疑主义视为其哲学体系的方法——辩证法——之入口。  相似文献   
334.
李丹  王骏 《法制与社会》2015,(3):79-80,84
诈骗罪的怀疑问题存在于生活、投资和投机等各个领域.理论界对该问题仍有诸多争议,被害人信条学否定了行为人之行为对结果的归责关系,本质上是刑法对人的保护的限制,正犯论下的危险接受又不能在此问题上概括适用.在被害人怀疑的诈骗案中,被害人自身防果并非唯一救济途径,被害人在怀疑状态下创设行为系容许信赖之行为.  相似文献   
335.
作为普遍怀疑的剩余物,"我思"不仅成了真实可靠的"第一存在",而且成为一切事物之真实存在的合法性源泉;而就超感性的理智活动是"我思"的核心行为而言,存在论被笛卡尔奠定在在场性的概念行为之上。因此,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而确立的是一种在场存在论。不过,这种在场存在论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其传统,笛卡尔不过是第一次自觉地把这种存在论奠定在人类专属的"我思"这一现场行为上。  相似文献   
336.
《学理论》2021,(1)
受所处的时代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克尔凯郭尔的个人生存之路充满痛苦,哲学思考成为他缓解内心痛苦的一剂良药。他发现在认识问题上,怀疑与信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通过不断地认识自我之后,他逐步走向非理性个人生存的信仰之路。克尔凯郭尔非理性哲学不仅对个人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还批判了陷入传统理性思维框架里的形而上学,对哲学未来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37.
真相欲求是刑事司法的关键目标之一,但不同诉讼主体对“真相”的建构可能不同。以“复旦投毒案”为例,控辩双方既对“整体论”与“原子论”的认知路径存在分歧,又对“排除合理怀疑”存在明显的认知差异,致使双方对案件性质的认定截然不同。要解决此冲突,法官应整合“原子主义”“整体主义”思维,并为“排除合理怀疑”划界,但对“原子论”的追求应止于诉讼经济理性,对“合理”的理解不可超越经验、逻辑而向裁判可接受性妥协。总体而言,真相发现需要以诉讼公正为底线,应回归程序理性指导下的价值权衡原则,进而弥合双方的诉讼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338.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引入是我国司法领域一种有益探索。然而由于”排疑”标准存在词语解释困难、标准适用缺乏区分、证明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困难等原因,亟需从司法判例中寻求经验和解决方法。司法判例与“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具有同源性、互补性与国际性,运用司法判例辅助”排疑”标准的适用也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39.
世说新语     
《小康》2014,(3):15-15
【论口罩对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美国海关:先生.我们遗憾地通知您.我们不得不拒绝您入境。您从北京来,行李里连个口罩都没有.我们有理由怀疑您没打算回去。∥中国海关:先生,我们遗憾地通知您,我们不得不拒绝您入境。您从美国来.行李里连个口罩都没有,我们有理由怀疑您没打算活着回去。  相似文献   
340.
《北京支部生活》2010,(11):70-70
上个月,我儿子在学校与同学打架,将对方的头部打伤,经治疗已基本痊愈。医疗贵我们全部支付。但这个同学的家长最近又拿着医学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到法院告我们,要求追究我儿子的刑事责任。我们经打听得知,对方的亲属在医学鉴定部门工作,我们担心鉴定的公正性。请问,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