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195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3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第3条主持人中立原则:“主持人”依据规则裁判并执行程序,但不能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主持人要发言必须先授权他人临时主持,直到当前动议表决结束。  相似文献   
72.
73.
肖建国 《法律科学》2012,(6):186-197
《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的修订扩大了民事执行的制度容量,强化了对妨害执行、规避执行和逃避执行的打击制裁力度,彰显了立法机关对背德失信行为的不宽容态度,凝聚了社会各界的价值共识。但一些关键性的、事关执行难解决全局的根本制度、程序没有写进草案中,减损了本次修法的价值。而且,采用"补丁式"的修法模式无法撼动因执行程序立法供给不足而造成的执行难困境,制订单行的强制执行法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4.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法律规定了数种法定优先购买权,使符合特定条件的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在特定买卖关系中,依法享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于其他人购买出卖人的财产。〔1〕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外转让股份时,其他股东享有的优先购买权即为其中之一。1993年公司法规定了有限责  相似文献   
75.
司绍寒 《中国司法》2013,(11):68-73
社区矫正是刑事执行的一种方式,执行的实现最重要是依靠程序法予以保障。社区矫正执行的法律规范本身本质上属于执行程序法。社区矫正执行程序应与诉讼阶段(决定阶段)的社区矫正审前调查程序相区别,审前调查程序是诉讼程序(或决定程序)之一部分,而执行程序始于罪犯被移交至司法行政机关,终于执行完毕,其核心内容就是执行法院判决(或决定)。  相似文献   
76.
程德刚 《法制与社会》2014,(1):258+264-258,264
本文在当前"执行难"的大背景下,解析我国的"参与分配"制度,以期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奠定坚实基础,促使法院强制执行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7.
赵贵龙  孙振庆  李贺 《人民司法》2012,(19):107-110
"执行难"与执行信访直接关涉群众切身利益和司法公信,而执行依据不确定性是重要致因。本文立足于法院执行工作的实际,以法院制作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执行依据为主要分析模型,对执行实践中常见的民事执行依据不确定性的形式、对执行工作的负面影响、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司法对策作一初步探讨。执行依据不确定性问题存在的形式作为执行依据的主文内容的不确定性。生效法律文书是执行程序得以启动的根本依据。执行实践中,因法律文书主文内容的不确定性而影响执行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8.
杨君瑞 《法制与社会》2011,(25):113-114
不动产物权里的善意取得制度,是一种以牺牲财产所有权静态安全为代价,来确保财产交易的动态安全制度。而在执行程序中处理不动产物权时,往往会涉及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制度。本文以《物权法》第106条为视角,探讨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条件,剖析并解决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在执行中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9.
金星  高中营 《人民司法》2012,(24):51-54
【裁判主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0条规定,申请人执行人可以申请追加出资不实股东为被执行人。对出资是否到位的认定,应适用公司法。根据公司法规定,对于股东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公司未实际使用且未办理权属转移手续的,应认定为出资不实。法院在审查此类追加案件时,应坚持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同时,申请执行人也可选择诉讼程序追究出资不实股东的补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80.
李喜莲 《法律科学》2012,(1):139-147
因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利害关系人的概念缺乏明确界定,学者们在注解相关条文中的"利害关系人"时亦见解不一,故难以厘清"利害关系人"与"当事人"、"案外人"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实务界因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正确的理论指引,在利害关系人之诉权保护及确定审判权作用范围等问题上不时遭遇操作障碍。就制定法上概念、术语的精确化而言,司法解释比法条定义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更能适用变化多样的法律关系。为了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民事诉讼的正常运行,最高人民法院应根据一般民事案件的私益性、对抗性,非讼案件的公益性,执行案件兼顾第三人利益之特点,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对通常诉讼程序、非讼程序和执行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分别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