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9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31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10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6篇
法律   1126篇
中国共产党   527篇
中国政治   935篇
政治理论   314篇
综合类   85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337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推进国家现代化是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为应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冲击,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明晰:现代化之于中国的首要意义在于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赢得国家独立,迎接现代化成为先进政党改变落后国家状态的战略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最初将现代化定义为工业化,将其作为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并在探索中逐步明确和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基本内涵,开启了追赶世界现代化的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愈加自信,“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可以引领世界现代化前进方向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12.
书讯     
《通往法治的道路——社会的多元化与权威体系》作者:季卫东定价:36元出版:2014年10月本书是中国当代著名法理学家季卫东论述中国如何通过法治重塑权力结构和权威体系构建一种普遍认同的  相似文献   
113.
对于"治理"概念的内涵,学界最早将其理解为预防与整修,随后被理解为社会治安问题的综合整顿、整治,再后来发展为国家与社会的协调运行,到如今进一步被理解为政府、市场、社会的协调有序整合、配置与运作。学界对于"治理"认识的发展演变,除受国内外整体学术环境影响外,最为根本的是受国家、尤其是党内对于治理一词的认知与重视程度的影响。对治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摒弃将"治理"当作舶来品的误区;二是要看到中西方治理在政府管理侧重点上的差异;三是要看到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四是要看到国家治理是我国未来20年的重要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14.
现代"国家安全"概念由美国李普曼于1943年提出,后来不断被修正。我国《无线电器材管理条例》(1955)最早出现国家安全概念,1982年《宪法》对国家安全有明确规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思想,丰富了国家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细化了国家安全领域。2015年新《国家安全法》确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立法指导思想,兼采"状态说"和"能力说"。在法律层面认知国家安全概念,需要整体理解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国际安全等任务,高度重视非传统安全,厘清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保障体系以及公民、组织的义务权利。  相似文献   
115.
"套路贷"骗局相较于一般诈骗来讲有其特有的隐蔽性,"套路贷"犯罪违法手段经过层层的精细乔装,盗用法律和正义之名达到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的不法目的,而这种合法的外表常常让人难以反驳。纵观"套路贷"案件,打击此类案件的第一步骤也是第一难点就在于"识别"。本文通过对几起已经经过判决的"套路贷"案件进行辨析,从这些案例中找出典型情节来说明"套路贷"犯罪的特点,以及其与一般民间借贷的区分点,并以此作为"套路贷"关键证据核实与采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6.
《政法学刊》2019,(6):92-99
概念与事实在表象层面上属于主观与客观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而这似乎并非概念与事实之间关系的真相,概念与事实之间确切地说属于一种"概念抽象事实、事实型塑概念"的互动交错关系。犯罪概念多义性的在语言学基础层面的内在机理,也是决定刑法解释的对象为事实与规范的互动关系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在事实与规范的穿梭往返中,规范的真正涵义才会浮出水面,规范以及组成规范的概念才有可能在事实的牵引下获得灵活性和解释弹性。  相似文献   
117.
《现代法学》2017,(4):33-39
随着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的转型,传统由行政机关担负的管理责任也开始向多元主体共同承担的治理责任转型,治理责任对行政法治具有重要意义。治理责任是涵盖所有治理主体和整个治理过程的责任,既指向政府责任,又指向扮演公共治理角色的其他主体所应当负有的责任;既包含治理主体应当担负的事后责任,又包含保证治理主体负责的一系列制度工具。治理责任的框架可以从责任承担主体、责任对象、责任承担标准、须负责的事项、程序性要求以及责任产生的结果六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8.
汪兵 《北京党史》2014,(6):55-56
正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海外当代中国研究成果的评析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其中,闫健博士所著的《中国共产党转型与中国的变迁———海外学者视角评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一书,就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第一,从学术概念上来说,作者对基本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比较严谨。任何学术著作和论文,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论点,其中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基本理论概念的界定。该书对于学术理论概论把握得就比较恰当。首  相似文献   
119.
高等教育问责的相关研究渐趋成熟,但仍存有提升空间.通过对CNKI数据库相关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分析发现,高等教育问责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趋于弱化,凸显概念上的不明晰.依照知识理论体系的建构逻辑,高等教育问责的概念应是高等教育问责研究的逻辑起点,只有建基于此基点上的理论体系才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而为相关研究提供支撑.高等教育问责是一个多维概念,是高等教育机构向利益相关者说明其职责履行状况、并接受监督、质询与判定的过程.高等教育问责的概念主要包括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内容、问责方式和问责结果五大要素.  相似文献   
120.
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私有财产权"确立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引发了"私有财产权"概念的学科分野,从表明财富到表明身份的发展,财产权具有了公法和私法的不同视角。厘定一个概念能够强化学科内制度价值体系的抽象,宪法学视角的"私有财产权"淡化了私有财产权的财富意义,强化了私有财产权的权利抽象。宪法视角的"私有财产权"概念的抽象要反应私有财产权制度的成长历史和现有的制度内涵,并需要基于法律体系层面的全面思考。基于私法和公法视角中的财产权功能的比较,和现有宪法规范的表述,宪法学学科内的私有财产权应该被抽象为具有公法制度表达技术且反应公法权利特征的"公民私有财产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