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56篇
中国政治   177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时值初夏,草木葱绿,山花烂漫。我参加福建红色文化采风团来到永定县金丰大山,映入眼帘的是山连山,山迭山,山外有山,山上有山,山峰插入云霄,林梢穿破天宇。真像当地客家人讲的那样,这里开门见山,开口讲山,开步爬山。方圆数百里,是山的天下,山的世界,山的海洋。难怪近年来中外专家来到金丰大山考察后,一个个人了迷、着了魔似的,将这北回归线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评为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把全球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客家土楼,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62.
守望家园遗产——从白族民居保护和发展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 《今日民族》2008,(7):28-29
传统民居是我们的家园,它叠印着人类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人类是通过对“家”和“家园”的实践来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能动的,遗产的价值也只有通过人们对自己家园的巢筑、经营、记忆与认同,才能真正被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3.
徜徉在婺源的山水之间时,深深吸引我的是那黑白两色的经典徽州民居,那些看似破旧的老房子里不知道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64.
皖政办[2007]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地震局建设部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 1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  相似文献   
65.
姜泊老宅     
姜泊村共有338户,1232人,坐落在昌邑市卜庄镇西北部潍河古道东岸。清末民初,姜姓村民精于经商,是柳疃丝绸老字号商贸基地。当时建造的49处砖木结构“三面青”昌邑丝绸老字号民居建筑群至今保存完整。这些民居布局俨然、古朴文雅,彰显着中国北方农村古老民居建筑中灵动的神采,成为研究清末民初农村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家庭文化难得的不可移动的最高级别的文物宝库,是昌邑、山东乃至全国罕见的古建筑群。因为它的价值,更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古老村镇的历史,所以被列入了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相似文献   
66.
高美苏 《前沿》2013,(17):186-189
民居是希腊城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变更。大约于公元前6—5世纪,希腊民居形式经历了由密闭到开放、由相对复杂到不断简约的转变。民居的变化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映射出希腊的政治和文化,以及希腊人的思想演变。本文从家族宗教、民主思想、希腊妇女地位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希腊民居形式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7.
杨勤  曾芝 《公民导刊》2015,(2):30-31
走进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大寨村,你会看见一个绿树掩映的原始村庄。一幢幢保持完整的土家民居依山而建,山环水绕,古桥、古井、古树穿插其间,闲庭静院古风犹存。早晨和傍晚,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田园气息扑面而来,叫人乐不知返,记忆中的故乡就是这般模样!"这离不开我们程代表的坚持。"村民们总说,是程代表让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大寨古村留存并重新焕发生机。村民们口中的程代表,就是全国劳动模范、秀山自治县人大代表、老支书程明仙。  相似文献   
68.
黄世杨 《时代风采》2014,(19):28-29
据云南丽江当地客栈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近年来,丽江民居客栈租赁的违约率高达80%以上。签订的租赁合同在执行中变故不断。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丽江,为何出现大量的客栈租赁违约案例?  相似文献   
69.
李帅 《今日广西》2013,(5):63-63
在河南的西部,有一种被国内外游人称作“建筑奇迹”的民俗现象,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人们也称它天井院。地坑院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一度是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民居形式。  相似文献   
70.
双廊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她的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人慕名而来,她的美让匆匆过客也忍不住停下脚步流连其间。双廊之美在于风物之秀,更在于其人文之盛。白族民居建筑彩绘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云义就出生在这样一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从启蒙读书到拜师学艺再到如今收徒授业,他的青春、他的荣耀、他的生命都早己与他钟爱的白族民居建筑彩绘融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