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77篇
中国政治   47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戴煌 《党史纵览》2013,(2):52-53
1924年1月,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永远地闭上了他那睿智的双目,安卧在莫斯科红场的水晶棺里。然而,他的《国家与革命》等一系列理论,却如一夜春风,传遍了世界各地。在安徽最西北的大别山区金寨县境内,一批内心被理论点燃得热血沸腾的知识青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在汤家汇镇笔架山农校里成立了"青年读书会",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102.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在那场运动中,无数花样少年由革命小将变成了“再教育”对象,他们从幻想、希望到痛苦、绝望,又到努力、奋斗。尽管接受“再教育”的生活是艰苦的,前途是未卜的,但他们青春的生命是顽强的。他们抗衡着社会角色转换后带给他们的一切艰难困苦,在“广阔天地”里,留下了青春的血汗和热泪,留卞了红色或灰色的记忆…… 40年过去了,那代人现在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不少人成为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40年前的那场“青春实验”尽管让他们有些伤感,但那段苦辣酸甜的岁月,仍使他们刻骨铭心,毕竞那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片段。现在,就让我们重拾当年知青们的青春记忆,重新体验知青们当年翻越“上山下乡”这座陡峭高山的感受吧——  相似文献   
103.
初到兵团 1968年,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上山下乡成了安置“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相似文献   
104.
道荫 《党史文汇》2009,(1):60-61
你问我对知青下乡到底怎么着,我认为,除了当时国家的急需以外,本质的一点就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很多的课本里边,在学习毛主席著作时,都有这一条.可以很坦率地说,我认为这一条没错,直到现在也这么认为.凡是有知识有作为的青年,一定要接触民众,一定要懂得中国国情,要不然你不一定能实现良好的愿望,更无法成为栋梁.现在都讲精英,精英们了解国情更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05.
《工友》2009,(4):1-1
现在,每年大约有600万大学生加入到本就十分拥挤的就业之路,大有路窄偏遇车多之势。一个国家,如果让大量的“知识青年”闲着也是闲着,那肯定是灾难。  相似文献   
106.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联系到近几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的政策,不少人联想到4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生村官与40年前那场影响了1700万知青命运的政治运动相比,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加强二者的比较研究,对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正>最近我在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的时候,不知怎么回事,头脑中老是出现毛主席当年那句曾经改变了一代青年命运的话——“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尚潮流”。  相似文献   
108.
1946年,我和大后方一批知识青年刚到延安不久,边区自卫战争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09.
书讯     
《农村青年》2008,(4):46-4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20世纪的一个特定历史现象。它关系到中国亿万家庭,也时时牵动着周恩来总理的心。在周总理诞辰110周年之际,由一批深深铭记周总理的知青们编写了《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  相似文献   
110.
汤礼春 《侨园》2013,(12):75-75
<正>1970年7月,我和一帮知识青年从农村招工到筹建中的一家三线水泥厂。因厂区的芦席棚子已人满为患,我们这批知识青年中的男生就被分到远离厂区50里开外的矿山,因为那里有三个半芦席棚子可容纳我们住。卡车将我们拉到荒无人烟的矿山后,举目四望,山上只有几座孤零零的芦席棚,没有水(饮用水要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