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77篇
中国政治   47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党政论坛》2011,(6):46
助人为乐纯真年代这是上海一位收藏家的艺术品仓库,几十年来,收藏家刘德宝收藏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代的几千幅宣传画,如今看到这些年代久远的宣传画,  相似文献   
72.
吴志菲 《春秋》2013,(4):9-16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句响亮的口号曾流行20余年。这口号是几近2000万人青春岁月的写照,抑或几乎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历史印记。因为这句口号,“上山下乡”深深烙印进无数正值花样年华的知识青年的命运中。  相似文献   
73.
徐小晟 《今日浙江》2013,(19):12-15
2012年10月22日,淳安县梓桐镇的8位大学生村官聚存一起,商量着一件大事:筹办一家网店,卖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经过热烈讨论,网店“里食珍土特产品店”正式注册登陆淘宝网,专门销售番薯、手工番薯粉、辣椒酱、玉米等当地土特农产品。  相似文献   
74.
抗战末期,国民党政权发起了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这场运动和共产党有何关系?中共对此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迄今学术界尚无人研究.本文以为:国民党政权发动此项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笼络人才,培养干部,为强化其独裁统治服务.中共采取相应措施,完全必要,更是理所应当.  相似文献   
75.
<正>苍梧县广平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一选二引三培养四管理"的新模式发展农村党员,加强了农村基层党建。一是精心挑选。全面详细掌握农村经济能人、农村知识青年、农村"土专家"三类人的各种信息,然后分类统计上报登记,严格按照"年纪轻、能力强、学历高"三个标准精心挑选,把挑选出来的对象信息录入电脑建立农村入党对象信息库。  相似文献   
76.
1968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指示的发表,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发展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大运动。其时,上山下乡“一片红”成了“文革”的一个“战略部署”,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运动推向极端,从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  相似文献   
77.
安置经费作为国家提供给知青解决他们下乡时所遇到生产、生活上困难的一条措施,其目的希望他们能够尽快在农村稳定下来,以此来减少他们思想上的波动,不失为一项权宜之策.但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持续和深入,知青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国家寄希望于通过提高原有的安置经费标准来达到弥补知青运动的不合理性以及调和运动中出现的矛盾,使它由原来的经济手段逐渐演变成一项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78.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学术界以及广大知识青年的广泛重视,从而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料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文献史料都有所披露、一手资料种类多样、知青口述史料极其丰富、知青文学史料不容忽视、网络史料方兴未艾等鲜明特色。近年来,随着知青史学研究视野的深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展现出了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79.
正毛泽东曾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在我军历史上,先后有过3次大规模接收知识青年入伍的高潮,随之带来了军队质量建设的突飞猛进和革命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青年学生走进"圣城"延安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知识青年从军高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部队的战略展开与数量扩大,干部严重缺乏。有的部队甚至把抗战前的老战士全都提拔为干部,但仍难满足需要。与此同时,日寇铁蹄深入,神州陆沉,大批学生走出校园寻找救亡  相似文献   
80.
《传承》2014,(2):148-148
正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为了记录下珍贵的历史资料,延安电影团成立,并立即着手拍摄第一部反映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青年冲破险阻奔赴延安、延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八路军的战斗生活和抵达延安的青年学习及开赴各地工作的情景等内容的纪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影片由袁牧之编导,吴印咸等摄影。袁牧之写了影片的详细提纲,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的进步知识青年,如何通过重重的封锁线,纷纷前来延安;第二部分介绍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面貌;第三部分主要反映八路军的战斗生活;最后一部分则又回到延安,描写从全国各地来的青年怎样经过学习后分赴前方各地工作。影片的主题反映了"天下人心归延安"的信念。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摄影队在陕北中部县(今黄陵县)黄帝陵前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组镜头,揭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