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21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9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0篇
法律   409篇
中国共产党   324篇
中国政治   635篇
政治理论   202篇
综合类   3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该书是“剑桥学派思想史译丛”中的一册,其《译者后记》中介绍说:“面对‘民族国家的消亡即将来临’这样的话题,本书作者对至关重要的国家的历史、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国家的前景进行了反思,并侧重探讨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时间横跨中世纪到20世纪后期,所涉及的话题涵盖了公民自由、国家权力、公民身份的概念、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史、市民传统、公民权利、同一性和公民身份的启蒙运动思想、妇女权利、法国公民身份、国家类型、当代国家的历史和前景等。作为剑桥学派政治思想史研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以及其他作者在他们对国家与公民的历史描述和分析中仍然体现出对社会和知识背景、历史语境的_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2.
《理论月刊》2005,(1):F003-F003
顾海良教授,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1978年至1982年在安徽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1982年至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硕士;1984年至199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从事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马列所副所长、所长;1991年被评为副教授,1994年被评为教授,同年担任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至今;  相似文献   
23.
文学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既决定了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的必要性,也导致文学理论批评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进,这是文学社会学产生的根由。文学社会学的起因在于19世纪实证主义的流行以及社会学的兴起;此时文学批评对社会学方法的借鉴,主要是以实证精神探寻文学作品产生、发展及其特定形态的社会、历史和民族的根源。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立足于社会实践与生产关系,发展出"理论的和批判的"文学社会学。而法国的文学社会学学派则以"统计材料"为依据,把文学社会学的观念和方法扩展到商品流通和消费领域;也有批评家致力于对文学语言的社会性及意识形态性质的探讨,建立所谓"文本社会学"。  相似文献   
24.
苏力 《中外法学》1994,(6):19-25
<正> 社会治安和秩序近年来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不好是一个几乎不可否认的事实。不仅与经济联系的明显危害社会和公民的违法犯罪现象大量增加,其它类型的违法犯罪现象也明显增加。本文试图利用法律社会学的一些知识,结合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特别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社会变化探讨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有关违法犯罪的现象问题。首先,我想一般地探讨市场经济与违法犯罪现象的关系。其次,我将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一下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经济体制转换时期违法犯罪会增加。据此,我就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预防违法犯罪的激增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5.
和谐社会与思想品德建设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索》2006,(2)
本文从中西和谐思想史入手,表述了和谐的本质属性,即人的思想的协调和主观能动作用的结果,思想的和谐、品德的和谐才有行为的和谐。进而论到了和谐社会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要理据和内容。  相似文献   
26.
人寿与健康保险计划的社会学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寿与健康保险的购买决策。本文分别探讨了社会文化、情感和焦虑心理对人寿与健康保险计划的影响,并由此得出了相应的对我国保险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7.
孔祥发 《行政与法》2006,1(5):77-79
行政指导在市场经济国家相继出现和广泛运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学的影响来看,行政指导乃是社会效果等理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8.
声音     
《南风窗》2007,(10):10-10
新中产阶层遭遇“权力排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宛丽近日撰文指出,当代中国社会处于发育期的“新中产阶层”正在遭遇“精英陷阱”:这一群体理论上堪为“精英”,但在现实中却遭遇来自“精英联盟”的“权力排斥”,向上流动及发展的机会受阻。  相似文献   
29.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公案的历史还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辩,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的一桩“凸显之案”。本文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对当年的“问题与主义”之辩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挖掘其真正的思想文化内涵,恢复历史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30.
吴琼 《新东方》2005,(1):35-39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理”的概念既具有对象属性的含义,又具有主体活动的含义。一方面,如《庄子&#183;天下篇》所谓:“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①王夫之所谓“理者,天所昭著之秩序也”,②指的都是对象的特定属性,即事物的条理、法则,亦即事物的有秩序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就“理”的本源而论,“理”指的是玉,未理之玉被称之为“璞”,“理”是对“璞”的剖析、琢磨。从哲学的意义上说,“理”的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相一致的。因为正是由于万物皆有其“理”,人才能认识到这种.“理”,并以自己的活动加以剖析,使之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