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68篇
中国政治   87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福建省剧目室副主任、艺研所戏剧创研室主任、武夷剧作社常务副社长的林瑞武以研究带创作,化理论为实践,以既富于思辩又富于诗意的情怀,深刻灵动的思想艺术思考,隽永独到的艺术构思,先后创作了话剧《哦,梨花州》,闽剧《别妻书》、《黄乃裳》和《闽都游子》等多部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72.
厦门的情调     
丹娅 《文明大观》2003,(1):40-41
这几年,一说到“诗意”,全中国的文化人几乎都会条件反射地想到海德格尔,想到他那句名言:“人诗意地居住”,是最好拿来做日常生活的广告的。所有被这诗句标签上的生活,都让人觉得富有情调,都可让人在脑海中幻化如海市蜃楼。厦门人虽然整日被那蓝莹莹的海水围绕着,但却看不到什么海市蜃楼;海德格尔为何许人也,更是一  相似文献   
173.
现代数字技术不断发展,使得“虚拟现实”在各个领域中持续发生,“图像转向”“视觉转向”均表明我们在一块屏幕上共享着别样的文化生活。随着艺术策展融入数字时代浪潮,虚拟技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艺术展览的内在格局与阐释结构,让屏幕成为艺术作品最外层的画框。在乡土美术的宏大主题里,以“诗意田园”为语式的“中国当代乡土艺术国际虚拟巡展”综合运用数字技术与审美眼光,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彰显出生态与人文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17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命题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治国理念,更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有着生态学的诗性品格。“两山理论”命题的提出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与调整,在生态审美上对“美丽中国”进行了隐喻表述。“两山理论”命题以自然诗意回归为审美内涵,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表达,体现了“自然栖居”的生态学审美旨归。“两山理论”命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助力,使人类走向诗意的栖居,呈现生态学人文情怀的诗性品格建构。  相似文献   
175.
张爱玲的作品充分体现女性的自觉意识,女性是一个被塑造、被言说的性别群体.在<花凋>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一个被塑造、被驯服的社会性别,拥有更为狭窄而封闭的生存空间,在她们身上体现着"歇斯底里"的生存焦虑;女性身体只是女性魅力的展台和男性欲望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6.
张谡 《探索与争鸣》2022,(12):101-106+212
欧美后现代社会“慢速审美”,源于意大利的“慢食运动”,与其说是一种时间诗学,不如说是一种“微观政治”。就知识生产而言,慢速审美需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思维术”。杨向荣等学者集中对“加速”进行文学或哲学的批判,认为慢速审美是现代救赎之路,但值得商榷的地方在于:一方面,审美与生产方式相比,只具有相对意义;另一方面,其论述“慢记忆”的逻辑起点和对“新异化”的借用也不甚贴合中国语境。当下,特征性指标的选择是加深“加速”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学术与政治而言,慢速审美都进行在坦途上,但“向后看”、二元对立、学者与大众之间不同的TCP/IP协议模式等可能导致慢速审美走入歧途。保持包容和等待可能是实现慢速审美现代性,即从“诗意的栖居”走向“诗意生存”的务实之路。  相似文献   
177.
《新东方》2019,(1)
香菱一生短短十几年,以被拐为转折点,清晰地呈现出四个时期:被拐前、被拐后跟拐子一起生活和在薛家为婢及与薛蟠做侍妾。香菱的生命虽短暂,但有过快乐的幼年、悲惨的童年和少年,又做过豪门婢女、"呆霸王"侍妾,思想非常单纯,经历比较复杂。她的人生是不幸的,性格没有扭曲。香菱不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却不亚于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和宝钗。  相似文献   
178.
夏爱华 《江淮法治》2014,(14):56-56
初春的阳光下.捧读艾小柯的《流浪者的乡愁》,心灵仿佛一条清澈的小河.静静地流向远方。那远方,就是作者笔下所描绘的精彩世界。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而是作者于人生旅途中且歌且吟。边走边想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179.
实践伦理是西方形而上学发展史中一个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意图厘清它的的逻辑脉络。首先从认识论的视角追溯柏拉图认为知识的最高形式是"善的理念",到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理性中提出的实践伦理的目的和任务是用流行的善和幸福的概念去看待人们的现实生活,再到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强调人具有道德自由。其次再从本体论视角解读胡塞尔要求人们必须重新回归到"生活世界"才能获得自由,海德格尔指出人们只有通过不断思索人的"在世"和"住所"去揭示出人的存在意义,伽达默尔诠释伦理学应该去关注人的生存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80.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注释:按照法来办事,天下就有秩序,法是天下的准则,是用来解决疑难、辨明是非的,百姓的命运系于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