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50篇
世界政治   6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篇
法律   153篇
中国共产党   896篇
中国政治   614篇
政治理论   114篇
综合类   7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86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读书被视为有修养生活的一种雅事,而就读书方法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人而异、因时而别。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里说:“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相似文献   
82.
读书     
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最近的一系列讲话中进行了阐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领导同志召开一系列座谈会进行研究安排。2013年4月19日,中其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当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开展这项活动。  相似文献   
83.
《党员干部之友》2014,(10):38-38
正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典出:清·袁枚《续诗品·尚识》原文: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释义:学习就像拉开的弓弩,才能就像箭头,还要用见识来引导,射出去的箭才能击中鹄的(达成目标)。袁枚在短短16字中,用一个比喻讲了学习、才能和见识的关系。学习是基础,基础打得越牢,用的时候才能劲道十足,否则就会"学  相似文献   
84.
正中国古代学者关于如何读书有不少论述,其中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专门讲了读书之法,对当代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读书需"立志"。朱子强调了立志对于读书的重要性。"立志不定,如何读书?""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己"。  相似文献   
85.
叔雅先生     
在我的一生中最难忘怀并且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无疑就是刘文典(字叔雅)先生了。我20世纪40年代在云南大学文史系读书,曾师从叔雅先生学习《说文解字》,毕业留校后又同在文史系教书,直至先生去世,相交10余年。回首往昔,先生的音容笑貌宛  相似文献   
86.
苑帅 《中国工运》2011,(12):58-59
近来细读了一本书叫做《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初读,感动于主席对知识的渴求和探求学问的严谨周密;复读二三次,合卷深思,另有收获。纵观主席读书生涯,不难发现他之所以成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时势造英雄。  相似文献   
87.
《读山海经》(其一)是陶渊明初归田园时阅读《山海经》图赞及《周王传》后。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一首。全诗层次分明,前四句描写了诗人温馨的田间家园,随后的八句描写了诗人幽静的读书环境,最后四句是点睛之笔,点出了诗人的“耕余读书之乐”。本诗物我情融,反映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和艺术造诣,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无比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88.
读好书善读书的“三维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大家:“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把读好书修政德当成一种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增才、修身、明志的“三维效应”中为民多干事、干成事、干好事。  相似文献   
89.
蒋宁馨 《当代贵州》2017,(47):76-76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在书中可以认识多彩世界,读懂喜怒哀乐,触摸历史沧桑……读书是思维与知识碰撞,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有助于净化心灵。  相似文献   
90.
芦荻 《党史文汇》2006,(11):52-53
1975年5月至9月,毛泽东因患眼疾,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芦荻为他读书.在读书期间,毛泽东就文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谈话.最近,记者同芦获教授进行了多次访谈.本文是请芦获教授对他的部分谈话加以整理,形成的一篇回忆文章,从中可以了解到毛泽东的读史情况和论文史方法.--《党的文献》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