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5篇
法律   57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随着具有强烈自媒体属性的微博的兴起,微博上的诽谤言论层出不穷。微博的两个主要功能即"发布"与"转发"均可能成为诽谤罪的实行行为。个人用户无论出于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只要其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便可能构成诽谤罪。"情节严重"之评价,主要在于具体法益轻重之衡量。  相似文献   
62.
新闻眼中国     
《南风窗》2008,(2):8-8
大部制改革走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2007年12月29日经表决,决定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2008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会期约两周。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未来的主要议程之一。此前的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一场小型吹风会,邀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围绕十七大对未来发展走向进行说明。郑新立称,目前有关部  相似文献   
63.
在我国刑法中,立法"定性加定量"的定罪模式决定了罪量要素作为一种"犯罪门槛"普遍存在于刑法分则的条文中,诽谤罪的成立也需要达到特定的犯罪门槛。"两高"关于网络诽谤犯罪的司法解释中对网络诽谤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作出了有针对性的细化,增加的"点击、转载次数"标准和"行政前置模式",促使网络诽谤罪的犯罪门槛下降,并使得网络诽谤罪表现出不同于现实诽谤罪的犯罪门槛。而诽谤罪的"网络门槛"下降,对于法益保护前置化、促进刑法的网络扩张以及指导刑事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4.
多次举报违法征她无果 王帅今年24岁,河南省灵宝市大王镇南阳村人.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可这样-位年轻白领,刚刚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只因在网上发了一篇帖子,事情要从去年说起.  相似文献   
65.
上海青年王帅在举报河南省灵宝市以"以租代征"的方式,规避征用大王镇农用土地28平方公里,约3万余农民失去土地。由于通过网络多次向河南省国土厅递交信访举报信一直没有结果,王帅就在网上发帖。灵宝警方以涉嫌"诽谤"跨省抓捕,将王帅从上海带到灵宝限制人身自由八天。事件被曝光后,引起各界广泛议论。  相似文献   
66.
因为在网上发帖披露老家当地政府非法征地,年仅24岁的王帅刚刚经历了一场宰狱之灾.前不久,他被河南灵宝警方以涉嫌"诽谤罪"刑事拘留."我到现在也想不通,在网上发一篇帖子,又没对哪个人指名道姓,怎么就算‘诽谤'了?"王帅对记者说.(<中国青年报>4月8日)  相似文献   
67.
因散发检举村支书的材料,河南省沁阳市8名村民被检察机关以涉嫌诽谤罪批捕。获刑的8人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焦作市中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沁阳市人民法院重审后,部  相似文献   
68.
近日,陕西志丹县李某、孙某,因编发一条“辱骂政府机关领导干部”的手机短信,被公安机关以涉嫌诽谤罪的名义逮捕。转发此短信的4名科级干部,则被免职和纪律处分。实际上,涉及地方官员名誉的“诽谤案”,尤其应该谨慎对待。刑法通过惩罚一定的言论来保护名誉权的现实,意味着在名誉权与言论自由权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叠,所以,在诽谤罪的实际适用中必然要面对二者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69.
论诽谤罪的价值抉择与检验逻辑——以彭水诗案为发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诽谤罪的具体建构体现了现代社会面对人格尊严与言论自由的二难境地,正义天平倾斜的方向及角度都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和引导.虽然各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但是向言论自由的保护进行倾斜的普遍司法实践还是略透端倪.检验诽谤罪的逻辑重点应先区别事实与意见,再鉴别名誉毁损程度,然后要区分事实内容是否关乎公益,是否出于真正恶意,才能有利于诽谤罪的正确认定.  相似文献   
70.
诽谤罪公器私用现象是近年来一个持续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对诽谤罪但书设计的薄弱环节——兜底条款进行规范分析;其次对诽谤罪公器私用进行实证分析,解析其公器私用的经济逻辑和社会动因;最后对比分析了解决诽谤罪公器私用的三种路径,认为诽谤罪国家公诉权的废除是当下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