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94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15篇
各国政治   57篇
工人农民   100篇
世界政治   479篇
外交国际关系   82篇
法律   810篇
中国共产党   10308篇
中国政治   6374篇
政治理论   3587篇
综合类   3496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454篇
  2022年   484篇
  2021年   572篇
  2020年   399篇
  2019年   339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309篇
  2016年   401篇
  2015年   548篇
  2014年   1503篇
  2013年   1829篇
  2012年   2253篇
  2011年   3289篇
  2010年   2416篇
  2009年   1918篇
  2008年   1743篇
  2007年   1245篇
  2006年   1105篇
  2005年   730篇
  2004年   683篇
  2003年   739篇
  2002年   802篇
  2001年   848篇
  2000年   31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喻中 《法学论坛》2020,(1):40-4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化表达,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形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知。首先,从思想源流来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思想根基。其次,从理论个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主要特性包括中国性、政治性与学术性。从学科定位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是法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了法治理论谱系中的一种最新形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思想根基、主要特性与学科定位,既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前提,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坚持真理、 坚守理想,践行初心、 担当使命,不怕牺牲、 英勇斗争,对党忠诚、 不负人民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创立、 延续、 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今天,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类文明篇章"。从文明向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批驳了当前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文明中心主义,以及全球恐怖主义、民粹主义等野蛮行径,指出人类文明面临主体性下降的共同挑战。从世界视野回答了"我们怎么办",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叙事逻辑的当代延展,堪称全球化历史时代的精神精华。从自身定位回答了"中国如何做",为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出场""在场""现场"既构成了逻辑完备的理论程式,有力驳斥了文明冲突论,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领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14.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共建党活动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城市。本文较为详细地考订了早期革命者在上海从事建党活动的机构、会址、旧居等历史活动空间,至少有40余处相关场所,呈现出中共在上海建党活动的全景。如此众多、遍布全城的初心始发地是上海建党的历史见证,也是党史教育的最佳场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实践的结合过程中,不仅其自身得到了检验发展,它的基本原理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和"致胜法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实践和总体性思想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发展革新、和而不同的哲学品格,其内涵在实践中日益丰富,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高度凝练,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伟大建党精神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具有时代价值,如何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中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需要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高度,切实做好新时代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近代中国社会现实所产生的民族复兴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掣肘、渗透,不断发展。民族复兴思潮一定程度上激发、推动了"中国化"观念的形成,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问题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在"民族"观念的新、旧之辨中继续成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民族解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竑 《奋斗》2020,(3):8-10
《求是》杂志2020年第2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创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等问题,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刘中 《求知》2020,(5):29-31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大众化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制度源于经济基础又服务于经济基础。中国制度建设,攸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重要的制度创举,必将对我国文化建设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重大的积极影响。深入理解和把握根本制度,需要科学阐发其内蕴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主体逻辑和实践逻辑。其中,价值逻辑是前提,理论逻辑是基础,历史逻辑是根据,主体逻辑是支撑,实践逻辑是关键。透彻理解和把握"五重逻辑",才能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夯实制度自信,并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