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1篇 |
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12篇 |
工人农民 | 48篇 |
世界政治 | 22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32篇 |
法律 | 248篇 |
中国共产党 | 25篇 |
中国政治 | 131篇 |
政治理论 | 47篇 |
综合类 | 22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44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黄匡时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25(1):36-41
基于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在京流动人口留京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数据表明,是否拥有住房和在京时间是影响流动人口留京意愿的关键因素。而是否有配偶对流动人口留京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城市适应作为影响流动人口留京意愿上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尤其是生活水平满意度和社会接纳状况对流动人口的留京意愿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2.
Julia A. Yesberg 《心理学、犯罪与法律》2013,19(1):80-99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in advancing the state of offender risk assessment: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risk instruments to assist with parole management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protective factors specific to re-entry. The current study's aim was to validate a measure of stable and acute dynamic risk factors and protective factors used by probation officers managing offenders in the community: the Dynamic Risk Assessment for Offender Re-Entry (DRAOR).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DRAOR scores soon after release from prison suggested four components, rather than the theoretically proposed three-subscale structure. Both the original three subscales and the four new subscales showed good convergent validity with other dynamic risk instruments, and reliably predicted new convictions; however, only the new stable component added significant incremental predictive power over existing static and dynamic risk instrument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initial support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DRAO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3.
刑事司法政策、缓刑制度功能、刑法条文规定、犯罪案件类型及被告人自身情况等都是影响缓刑适用的因素。从判决书反映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基层法院还是中级法院,故意伤害案件和交通肇事案件缓刑适用率都相对较高,财产类犯罪案件则较少适用。在实践中,缓刑的适用主要存在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把握不准,缓刑监督考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可以考虑从这两方面入手完善我国的缓刑制度。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的时序性变化,探讨其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作用。方法 5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和DAI组,采用HE、Gless氏嗜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不同时间(30min~7d)脑干组织病理学改变及IL-1β和TNF-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DIA大鼠脑干组织结构疏松、水肿,Gless氏嗜银染色可见轴索肿胀、扭曲、收缩球形成等改变,证明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成功;IL-1β和TNF-α在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脑干神经元内有低表达,而在DAI后30min~6h大鼠脑干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内表达迅速增加,于6h达高峰。结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在脑干内表达的增加,与轴索继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6.
格老秀斯法权思想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代表。作为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法权思想包含自然法、国际法和万民法内容,为17世纪之后世界秩序的构建制定了法律框架。格老秀斯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法》和《海洋自由论》即已凸显了法律的人本化因素。本文通过探讨格老秀斯法权思想中的自然法和国际法理论,分析格老秀斯法权思想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正义、自由、道德和普世主义等人本化因素的内容,为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随着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和阿富汗抗苏战争的开展,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罂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毒品产量迅速增加,成为世界毒品市场的重要来源地。阿巴边境地区的普什图人和俾路支人等跨境民族在金新月地带的罂粟种植和毒品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后,阿富汗生产的鸦片主要来源于阿巴边境的普什图人村庄,巴基斯坦的罂粟种植也主要集中在以普什图人为主的西北边境省和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多年以来,尽管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政府在阿巴边境地区不断采取禁毒措施,发展替代种植,但是均未能清除该地区的罂粟种植和毒品生产。阿巴边境的普什图人、俾路支人等民族长期种植罂粟并参与毒品走私的原因包括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因素。从历史上看,阿巴边境的普什图人有种植罂粟的传统,出售鸦片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从政治上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政府不能对边境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为边境地区的普什图人和俾路支人种植罂粟和从事毒品走私提供了条件。此外,一些政党为了拉选票而支持当地人们种植罂粟也是重要的政治原因。从经济上看,种植罂粟的收入要高于种植小麦的收入,贩卖毒品的利润较高是吸引阿巴边境的普什图人、俾路支人等民族种植罂粟和从事毒品走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
"弱国家"形态及其根源:印尼的案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探究弱国家的形态特征及其根源,并具体分析了印尼这一个案.所谓弱国家,是指政府(履行其基本职能的)能力滑坡、社会结构趋向于涣散的这一类国家,是介于正常运转国家与失败国家之间的一种国家类型.造成弱国家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形态转型期的新旧二元结构冲突,也包括原本就比较松散的种族一宗教结构,以及全球化时代来自世界体系的压力.新权威主义可能是转型时期国家避免弱国家局面的一种实用制度和策略. 相似文献
49.
服务质量水平是由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和感知之间的差异决定的.具有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顾客对相同的服务产生不同的期望和感知,进而对服务质量水平评价不同.本文借鉴Hofstede的文化维度和SERVQUAL方法,构建文化服务质量指数(CSQI),对某代表性服务行业的顾客进行了实证调研,根据CSQI的统计和顾客对服务质量评价的结果,把服务行业的顾客分为四类.针对同样的服务,具有权力距离大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价值倾向的满足型顾客对服务质量水平评价最高,具有权力距离小与个人主义相结合的价值倾向的挑剔型顾客的评价最低,而权力居中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价值倾向的响应型顾客和权力居中与个人主义相结合的价值倾向的顾客(疑惑型)的评价水平一般,但后两类顾客占总数的比例很大,说明大部分顾客的文化价值取向都具有这些特点,他们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50.
In response to research demonstrating that irrelevant contextual information can bias forensic science analyses, authorities have increasingly urged laboratories to limit analysts' access to irrelevant and potentially biasing information (Dror and Cole (2010) [3];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8];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22]; UK Forensic Science Regulator (2015) [26]). However, a great challenge in implementing this reform is determining which information is task-relevant and which is task-irrelevant.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surveyed 183 forensic analysts to examine what they consider relevant versus irrelevant in their forensic analys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analysts generally do not regard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uspect or victim as essential to their analytic tasks. However, there was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among analysts within and between disciplines.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rensic science disciplines need to agree on what they regard as task-relevant before context management procedures can be properly implemented. The lack of consensus about what is relevant information not only leaves room for biasing information, but also reveals foundational gaps in what analysts consider crucial in forensic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