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篇
  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52篇
法律   197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41篇
政治理论   85篇
综合类   19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9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道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网络道德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论述,分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效应,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版权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立法已成当务之急。文章就网络环境下不同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反腐倡廉教育要主动融入时代潮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不断创新路径与方法。应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实体性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实时性特点,开展即时化的教育;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开展互动化的教育;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粘合性特点,开展增值化的教育。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大力提高对移动互联网运用的重视程度,强化组织推进;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形成整体合力;需要完善监控机制,注重效果实现。  相似文献   
14.
2019年中国刑法实施报告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日子。70年来,在中国的刑事法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中国刑法学在始终恪守重视基础理论的总结、创新与完善的基础上,亦更加主动地回应社会现实关切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凸显出刑法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功能,弘扬了新时代我国刑法学鲜明的问题意识与自主意识。相较以往,2019年度刑事犯罪在涉众型、风险型、科技型等领域较为突出,呈现出涉案金额巨大、危害面广、手法多样且不断翻新等特点。2019年度刑法实施报告主要将以下七个板块作为研究重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刑事法治和刑法理论的变迁与反思、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与完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工智能时代刑法挑战的前瞻应对、互联网金融领域腐败犯罪治理防范问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体适用问题及民刑交叉、行刑衔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毒品形势的变化,毒品犯罪分子开始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毒品交易。2001年,联合国麻醉品管理局向全球发出警告:"毒品正通过互联网销售,私人聊天室正被毒品商利用,人们在互联网上正面临着毒品的威胁。"2011年10月,公安机关开展统一行动,成功侦破了我国首例利用互联网视频交友平台进行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8.31特大网络吸贩毒案",敲响了我国互联网涉毒犯罪监管的警钟。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儿童已成为我国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逐渐凸显。儿童在上网过程中,网络环境中充斥的淫秽、色情等不良有害信息以及某些网络违法者对儿童实施的性骚扰及性侵害等行为严重侵害了儿童的性权益。近几年来,网络环境下侵犯儿童性权益的案件频繁发生,如何有效的预防和制止这类犯罪,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减少侵犯儿童性权益的犯罪行为,是我国目前应重视的问题。通过提出网络环境下儿童性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探析网络环境下儿童性权益被侵害的原因,进而提出网络环境下儿童性权益保护的对策,通过完善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网络安全的管理,加强学校和父母对儿童的性教育与网络安全教育等相关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保护网络环境下儿童性权益,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网上侦查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以刑事犯罪情报信息数据库及相关管理信息为核心开展破案的侦查方式,其最基本的运作模式是网上信息查询。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网络途径认知及其网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对网络途径的认知可从他们对网络的态度、对网络影响的认知、网络规范的认知和网络信度的认知四方面分析,青少年的需要、价值观及生活阅历等决定他们对网络社会化途径的认知和选择,从而导致青少年产生特定网络行为,表现为青少年上网的目的、时间与地点、迷恋程度以及对不良信息的阅读。要将网络的消极作用抑制在更小的范围,最佳方法就是教育:对青少年来讲,要加强“善待网络”的教育;对家长来讲,应系统的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对学校来讲,应该加强网络人文教育,培养“善待网络”的一代。此外,还要从整体上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重视媒介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网络转载行为在极大地丰富互联网信息的同时,也可能侵犯到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平衡网络发展与著作权保护之间的冲突是解决纠纷的正确思路。应当在明确界定网络转载直接侵权行为的基础上,以责任归结为路径,实行过错推定责任。  相似文献   
20.
Do online and offline voters differ in terms of policy preferences? The growth of Internet voting in recent years has opened up new channels of participation. Whether or not political outcomes change as a consequence of new modes of voting is an open question. Here we analyze all the votes cast both offline (n = 5.7 million) and online (n = 1.3 million) and compare the actual vote choices in a public policy referendum, the world's largest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process, in Rio Grande do Sul in June 2014. In addition to examining aggregate outcomes, we also conducted two survey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mographic profiles of who chooses to vote online and offline. We find that policy preferences of online and offline voters are no different, even though our data suggest important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between offline and online vo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