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8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的组织形态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组织模式。20世纪它在西方社会中获得的成功充分肯定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官僚制管理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但是,官僚制中所包含的理性精神、科学化的设计思路以及依法办事的要求,仍对处于转型时期中国行政组织的设计与完善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2.
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春伊始视察井冈山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三保一弘扬”的要求,即“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三保一弘扬”是一个完备严密的逻辑体系,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做好“三保”工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贯彻落实“三保一弘扬”,要求我们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3.
井冈山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空前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进行的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实践,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积累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74.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除了开展武装斗争之外,也开展了对敌宣传工作。红军队伍的宣传工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政治性与政策性都很强,有着鲜明的号召力与感染力。由于时代及条件的限制,当时宣传工作的主要形式是红色标语,红色标语宣传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在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区域内保留下来的这些革命标语,既是珍贵的革命历史遗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75.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的道德元素,雷锋精神在不同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过程,恰恰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规律和特点。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出现,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被更多的群众所认同,发挥好意识形态的维护功能,是今后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努力方向,也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6.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大胆探索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地党的建设。近年来,各方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井冈山时期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研究、井冈山时期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井冈山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研究、井冈山时期党与群团关系研究,这些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井冈山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启示。但是,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时段不均、研究视角不广及研究力作不多。这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7.
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由志愿者实施的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志愿者行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精神是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志愿服务是参与者实现自我教育和人格完善的载体。志愿者行动是外在激励与自我激励的共生与统一,正逐步呈现参与主体多元化、服务水准专业化、关注对象民生化趋势。  相似文献   
78.
井冈山精神内涵博大精深,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试图从井冈山精神中寻找出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契合点,简要提炼出井冈山精神中对当代法治建设有意义的部分,及井冈山精神中坚定的信仰、实事求是、依靠群众思想对我国当代法治实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9.
尽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是以宁冈为中心,但莲花县在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莲花宾兴馆会议上,毛泽东作出了引兵井冈的决策,向根据地建设迈出了第一步;莲花县党政组织的发展壮大,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政治上和人才上的保障;莲花县武装斗争的蓬勃兴起和军事力量的强大阻挡了西面来敌,成为根据地的有力屏障。  相似文献   
80.
和谐社会是当前学界和社会中的热点。学界对和谐社会如何构建说了很多,但是对和谐社会如何界定却阐述不够。和谐社会的前提在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非对抗性,在这一基础上其他次要矛盾融洽共存,方为和谐之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