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20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129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122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23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人们不愿看到的大学生犯罪现象。这种现象的研究历经三个发展阶段。总结大学生犯罪现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大学生犯罪的未来走势,将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也将有助于高等学校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12.
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军(警)院校教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政治理论课教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为导向,以鲜活生动的话语为载体,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为目标,不断提高军(警)校学员对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213.
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须立足中国本土的实践。实践证明,照抄照搬美国测谎理论和方法,仿制美式仪器简单机械地应用是十分错误的。在党中央提出加强科技自主创新的今天,《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应用教程纲要》一书,已成为我国自主研创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结晶,已成为大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必读教材。中国自主研创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理论和方法亟需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214.
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按照法律职业的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高等政法院校也开展了一些法律实训教学,但是,其法律实训教学一般仅是某门法律理论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很多高校并未独立设置有法律实训课程.为此,高等政法院校应深入开展法律实训课程的创建和实践活动,创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实训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15.
人,一种追求意义的存在--弗兰克尔意义疗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兰克尔意义疗法强调生活是有意义的;人有追求意义的意志;人有行使意义意志的自由。当这种追求意义的意志受到挫折时,有可能导致某种神经官能症。意义治疗就是要通过引导病人发现生活的意义达到治疗的目的。矛盾意向和去反思是意义治疗常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216.
影视艺术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可行途径。针对本科院校影视艺术课程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隔阂的现状,提出新的教学设想和改革,以期为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一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217.
为顺应形势,落实部署,中国刑警学院刑侦系侦查讯问课程组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尝试。实践表明,要想提高侦查讯问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训操作并重、突出课程特色与亮点、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等原则。  相似文献   
218.
立足公安信息化工作现状和时代发展需要,分析公安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明确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提出课程模块组合来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法,构建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思想,有助于推动公安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公安民警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219.
专业课程设置是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基本途径。文秘专业人才的素质、知识和技能,都需要通过课程教学得到保障。从高职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需求来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项目课程与学习领域课程建设成为高职课程领域建设应当关注的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20.
    
Crime rates have dropped substant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incarceration rates have remained high. The standard explanation for the lasting trend in incarceration is that the policy choices from the 1980s and 1990s were part of a secular increase in punitiveness that has kept rates of incarceration high. Our study highlights a heretofore overlooked perspective: that the crime–punishment wave in the 1980s and 1990s created cohort differences in incarceration over the life course that changed the level of incarceration even decades after the wave. With individual-level longitudinal sentencing data from 1972 to 2016 in North Carolina, we show that cohort effects—the lingering impacts of having reached young adulthood at particular times in the history of crime and punishment—are at least as large (and likely much larger) than annual variation in incarceration rates attributable to period-specific events and proclivities. The birth cohorts that reach prime age of crime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crime–punishment wave have elevated rates of incarceration throughout their observed life course. The key mechanism for their elevated incarceration rates decades after the crime–punishment wave is the accumulation of extended criminal history under a sentencing structure that systematically escalates punishment for those with pri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