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7篇
  免费   30篇
各国政治   93篇
工人农民   130篇
世界政治   70篇
外交国际关系   57篇
法律   528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299篇
政治理论   97篇
综合类   45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贫困呈现出新的地域性与内涵特点,相应地对妇女贫困的研究重点也应有所转移。本文在纵观2000年以来研究者对中国妇女贫困的理解与认知、贫困研究方法、贫困原因分析、对贫困的体验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妇女贫困研究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262.
基于女性和自然在西方政治文化中所遭遇的歧视性联姻,西方女性主义在如何对待女性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虽然面临着多种立场选择,但从总的发展过程来看,仍清晰地呈现着从拆解到重构的解读理路。正是这种对女性与自然关系的拆解与重构,引发了人们对女性概念、自然概念、女性与自然关联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63.
腐败犯罪的国际化促使国家间反腐国际合作不断深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出台填补了国际法在相关领域的空白。相比较而言,我国《引渡法》在某些方面与《反腐公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公约的各项原则和规则还需要通过国内立法加以落实。因此,建议比照《反腐公约》的规定,借鉴国际上引渡立法的先进经验,利于完善我国的引渡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64.
家庭暴力这一带有普遍性的丑恶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家庭暴力侵害着妇女的身心健康、破坏家庭和睦、危害社会稳定,为社会所不容。本文将从李阳家庭暴力事件入手,分析我国家暴立法和执法中的不足,简要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处理家暴问题上存在的差距,就如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作简单的探讨,呼吁全社会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共同关注和协助,共同来预防和消除家庭暴力。  相似文献   
265.
在女性群体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群--农村水库移民女性.从对移民家庭发展历程中经历的搬迁、建房和土地利用这三个生活场景变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为妻子和母亲双重角色的移民女性群体的社会适应过程,及其对抗危机策略中所表现的灵活实用和开放发展的特质.  相似文献   
266.
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医学的发展,整形美容业在我国悄然走俏,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大众消费形式.尽管整容导致毁容的事件频频出现,广大爱芙女性仍不改初衷,前赴后继地加入"整形美容战"中.然而,女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对此大致有两种对立的观点:被动受害者和主动行动者.整容看似是一种自我的积极改变,本质却是通过"自残"抵抗自己无力改变的命运,因此广大女性应理性地看待这一行为,做出科学合理的决断.  相似文献   
267.
期刊出版与妇女学学科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从当前中国期刊出版的具体情况看,专业性妇女研究期刊出版数量的有限和大众普及性妇女期刊学术文化内涵的欠缺,都使得妇女学独立发展的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妇女研究的成果也难以与妇女大众的生活实际/实践有效融合。因此,在综合性或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开辟妇女与性别研究专栏,将妇女研究领域先进的性别文化和知识与大众普及性的妇女期刊进行良性互动,在学术期刊和妇女期刊之外开辟新的言说天地,传播妇女研究成果,武装妇女大众头脑,是妇女学在期刊出版方面突破瓶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68.
近年来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在中国逐步向着高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至今已形成"网络化"的新形态.其犯罪团伙内部的组织结构极其复杂,各联系人的关系千头万绪,很难整体上把握其规律特点,打击"网络化"的拐卖犯罪需要侦查实战部门采取"网络化"的侦查方式.  相似文献   
26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pathy and violence is well-established.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relationship is influenced by sociodemographic predictors of violent criminality.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e examine the power of psychopathy to predict criminal violence across ethnicity and level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199 European American and African American U.S. county jail inmates. A Psychopathy x SES x Ethnicity interaction was identified such that among European Americans psychopathy predicted recidivism at lower levels of SES but was unrelated to recidivism at higher levels of SES.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psychopathy was relatively stable across SES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results for psychopathy and violence predic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70.
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violent victimization, the quality of th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subsequent onset of violent aggression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 (Add Health),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violent and non-violent cohorts based on whether they had committed an act of violence prior to Wave 1. Results showed that violent victimization at Wave 1 predicted the onset of violent aggression at Wave 2 for adolescents who were non-violent at baseline. Earlier violent victimization, however, had no effect on aggression trajectories for baseline violent adolescents.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 functioned as a protective buffer, such that violently victimized adolescents who reported high quality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were less likely to be involved in violent aggression at Wave 2. Subsequent gender interaction analyses revealed that while the buffering effect was evident for males,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 did not protect females from the onset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Findings are evaluated in light of social learning and cycle of violence theories that highlight the role of violent victimization among adolescents.
Jeffrey T. Cookston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