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7篇
  免费   30篇
各国政治   93篇
工人农民   130篇
世界政治   70篇
外交国际关系   57篇
法律   528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299篇
政治理论   97篇
综合类   45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妇女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强农村妇女的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目前,农村妇女存在着思想意识滞后、科学文化素质低和自身定位低诸多问题。必须把农村妇女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基本战略,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农村妇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来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72.
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缓解贫困妇女的社会处境。要建立农村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首先,要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唤醒农村妇女自身的发展意识;其次要增强她们的人力资本,发挥她们所处的家庭与村落的即时支持性功能;最后,构建农村妇女异质化的村外社会支持网络,达到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改善其发展环境,从而提高其社会地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3.
尽管犹太妇女在犹太会堂中的地位依然受到传统的犹太律法及习俗的束缚,但是在中世纪的西欧,尤其是在12-13世纪的法国和德国,犹太妇女在犹太会堂中的地位仍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她们不仅拥有自己的会堂或者祈祷室,而且有自己的领唱员(cantor),犹太妇女不仅在安息日而且在平时也去会堂进行公共祈祷.除此之外,犹太妇女还积极地参加会堂的慈善活动.这不仅丰富了犹太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了犹太妇女的宗教和社会地位,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犹太妇女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74.
为了探索中国育龄妇女在计划生育中的身份地位,本文通过DQ县的田野调查,访问了女性64人,男性19人,从社会性别公平的理念出发,阐述了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过程中,中国育龄妇女在生育和节育方面的身份地位状况,分析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对育龄妇女身份地位的影响,发现了育龄妇女虽仍处于计划生育"客体"的地位,但其主体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最后,为确立育龄妇女的主体身份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5.
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女民工,她们抱着不同的理想来到城市,其工作和生活状况虽各有不同,但多处于社会的下层,但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向生活低头,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找到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6.
建设高素质的女干部队伍是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建设高素质女干部队伍,要加强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77.
“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 ,“道”是世界的本体 ;“道”指规律性 ;“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 ,成与败 ,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 ,成为改造世界借鉴的方法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定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8.
“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惩治犯罪、维护治安的重要方针。正确理解和运用党的刑事方针、刑事政策,实现中央提出的“两年内社会治安工作取得新的明显进步”,对于依法治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9.
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主体及其主观方面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刑法第 1 38条规定的精神 ,从法理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对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主体范围、“明知”要素的含义及罪过形式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0.
Participants (N = 200) were presented with a criminal homicide trial involving a battered woman who had killed her abuser. Within the trial, both the response history (passive, active) and presence of expert testimony pertaining to battered woman syndrome (present, absent) were systematically varied. As well, half of the participants in each of these conditions were provided with a nullification instruction informing them that they were free to disregard the law and acquit should a strict application of the law result in an unjust verdic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mpared to the passive response condition, the mock jurors were no less receptive to the expert testimony in the active response condition. The impact of the testimony on participants' verdicts, however, was moderated by the nullification instruction. That is, although the presence of the testimony did result in greater verdict leniency, this only occurred when the mock jurors had been released from a strict application of the law.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